参考文献: [1]宁泊.史学史研究的今与昔——访杨翼骧先生[J].史学史研究,1994(4). [2]向燕南.中国史学史还可以这样写[N].中国图书商报,2006-07-18. [3]朱希祖.中国史学通论[M].重庆:独立出版社,1944. [4]郭卫东,牛大勇,主编.北京大学史学系简史(初稿)[M]北京: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04:34. [5]文本科史学系三二一学年课程时间表[J].北京大学日刊,1919-10-24. [6]朱希祖.史学系课程指导书(1926-1927年度)[J].北京大学日刊,1927-01-12. [7]袁同礼.朱逖先先生与目录学[M]//张国华,主编.文史大家朱希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233. [8]朱希祖.国立北京大学讲授国学之课程并说明书[J].北京大学日刊,1920-10-19. [9]朱希祖.中西交通史料汇篇·序[M]//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篇.北平辅仁大学图书馆,1930. [10]朱希祖.新史学·序[M]//何炳松.何炳松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1]朱希祖.随笔(手稿)[M].1922年2月13日置。现存 南京图书馆. [12]周文玖,选编.朱希祖文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423. [13]朱希祖:驳《北京大学史学系全体学生驱逐主任朱希祖宣言书》[J].北京大学日刊,1930-12-9. [14]周谷城.中国史学史提纲[M]//瞿林东,编.中国史学史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174. [15]李守常.史学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5. [16]王尔敏.史学方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6. [17]刘知几.史通·内篇:本纪第四[M]. [18]张国华,主编.文史大家朱希祖[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234. [19]金毓黻.静晤室日记(第二册)[M].沈阳:辽沈书社,1993:999. [20]刘龙心.学术与制度——学科体制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建立[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165. [21]金毓黻.中国史学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28. [22]吴泽,主编.中国史学史论集(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10. (本文原载于《德州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