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是中国对外交流的主要沟通媒介,中外农业交流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古代中国在向全世界输出农业物种、生产技术和农学思想的同时,也在持续地引进吸收域外农业成果以丰富自身的农业体系。大量域外作物随着丝绸之路的延伸、发展而相继引入中土,并且成功地进行了本土化或在地化。它们不仅增加了栽培作物的种类,也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变迁和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域外传入古代中国的农作物 中国现有的农作物至少有120种来自域外。明代以前,中国引种的农作物大多原产于亚洲西部地区,也有部分源于地中海沿岸、非洲或者印度,它们大部分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其余多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引进中国。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后,一些美洲农作物开始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辗转传到中国境内。 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物质文化交流起始得很早,远古至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接触了。当然,大规模地同他国交往并大量引进外来农作物,则主要还是肇始于西汉武帝时期。 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农作物大多原产于亚洲西部、地中海、非洲和印度等地区,一般以果树和蔬菜为多,粮食作物的种类则很少。大量的域外作物通过使臣朝贡、商旅贸易、战争冲突等途径,客观上实现了经由丝绸之路陆续在中国内地引种并传播的效果。当然,还有其他方式如民族迁移、游客旅行等将域外作物引进中国。 中唐之后,中国的经济中心开始由北向南转移,海上丝绸之路得以迅速发展,不断有新的农作物引种中国,占城稻就在五代至北宋初年传入福建。域外农作物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主要发生在宋至清之间。这个阶段引入的作物基本上以高产作物、经济作物为主。宋清时期是中国农作物布局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阶段,并由此加速了中国农业产业分化和农业商品化趋势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