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农作物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中国引进栽培了许多来自域外的农作物品种。这当中大多数的植物被长久地留传了下来,成为我们比较常见的作物,但也有一些则只是昙花一现,成为匆匆的过客。域外农作物的传入,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作物的种类,而且对传统社会农业生产、饮食结构、居民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秦汉以前,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和黍。源于西亚的小麦4000年前传入中国境内,唐朝之后它甚至取代了中国原产的粟,成为北方最重要的禾谷类作物。中国的粮食结构逐渐形成了南方以稻米主导,北方以麦、粟和高粱支配的格局,并且一直持续至明清时期。宋代占城稻的推广,尤其是明清之际玉米、番薯、马铃薯、南瓜等美洲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与传播,极大地改善和优化了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种类的构成。 中国古人主要采取复种制、轮作复种制、间作套种及混种制等几种方式来提高土地利用率。域外作物的不断传入大大丰富了古代多熟种植和间作套种的内容。汉代以后,黄河流域逐渐形成了以麦豆秋杂轮作复种二年三熟制为主要形式的轮作复种制;长江流域在唐代以后也发展了稻麦两熟制。《齐民要术》记载了绿豆(绿肥)春谷、绿豆与葵、绿豆与葱等粮菜作物和绿肥的轮作复种。 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急剧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较之以前更为突出。大量对环境适应能力强而又高产的美洲作物引入中国,使得先前难于利用的荒山、丘陵、滩涂得以开发,从而增加了粮食生产的面积和产量。此外,域外作物尤其是美洲原产作物的传播也使作物多熟种植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传统农业的集约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近代以来,华北地区与棉花间作的作物主要有番薯、西瓜、甜瓜和向日葵等;西南地区则流行油菜同番薯、玉米同花生、玉米同辣椒的间作;华南地区则普遍实行棉花与玉米、棉花与番薯的间作。玉米与冬小麦的套作是中国北方平原灌溉地区的一种主要种植方式,其次有玉米与春小麦、大麦、豌豆等的套作,稻薯套种,玉米大豆间作,玉米与马铃薯、蚕豆、油菜等间作。东北和华北的一些地区还普遍采用玉米、高粱与黄豆混种的方式。明清时期花生栽培面积扩大,除了垦耕少量生荒、河滩外,主要依靠推行各种轮作、间作套种形式,提高复种指数,这是中国有别于其他花生生产国的一个明显特点。 积制、施用农家有机肥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优良传统,也是农田长久保持“地力常新壮”的秘诀所在。农家有机肥种类甚多,作物根茎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来源,玉米秸秆被广泛应用于还田肥壤。绿肥也是有机肥的一个重要来源。豌豆、豇豆、蚕豆、眉豆等外来豆科植物都是很好的绿肥。花生虽然不是专门的绿肥作物,但是花生苗也可作为优质绿肥,清代《三农纪》就有关于用其肥田的记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