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随笔 >

清朝撞车案:端枪打鸟的司机延误开车酿惨案(6)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经营报 雪珥 参加讨论

    在醇亲王奕譞的暗中支持下,李鸿章他对三大“罪状”一一予以驳斥。既然反对者们高唱爱国歌、爱民曲,李鸿章的调门比他们还大:“津通之路,非为富国,亦非利商,外助海军相辅之需,内备徵兵入卫之用。”他说,如今世界大势,并不太平,“环球诸国,各治甲兵”,要在险恶的国际环境中生存,“全视中华之强弱”。因此,这条铁路的主要目的在于国防。
    对于翁同龢、孙家鼐提出的“铁路宜于边地不宜于腹地,边地有运兵之利,无扰民之害,”李鸿章反问道:“所贵铁路者,贵其由腹之边耳,若将铁路设于边地,其腹地之兵与饷仍望尘莫及。且铁路设于腹地,有事则运兵,无事则贸迁,经费方能措办。若设于荒凉寂寞之区,专待运兵之用,造路之费几何?养路之费几何?”
    李鸿章很清楚,对于这些显见的道理,翁同龢们并非不明白,但是,利益决定立场、屁股指挥脑袋,翁同龢们对铁路的攻击只是手段,背后无非是权力的争夺和势力圈的划分而已。于是,李鸿章建议中央,向各省督抚们征求意见,在高级干部中展开一场大讨论。
    这是李鸿章的一步高招。同为地方主政官员,他很清楚各地督抚为了发展经济,建立良好的政绩形象,绝对是赞同修建铁路的。以中央的名义组织大讨论,就能有效地让这些闷声不响捡现成的大员们表态,从而缓解集中在他李鸿章一人头上的压力,将自己与翁同龢之间的博弈,转变为地方实力派与中央清流派之间的政争。
    慈禧太后批阅了李鸿章的报告,欣然采纳,下令督抚们对津通铁路“各抒所见迅速复奏”。其实,适当地组织大讨论,让反对意见充分表达出来,这是从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叔嫂共和”期间就定型的基本套路。这种大讨论虽然令反对意见甚嚣尘上,但往往在最后保障了政策的推行:不同意见和不满情绪的制度化宣泄,令官僚机器这台“锅炉”适时释放了压力,这不仅完善了改革措施,而且也堵上反对意见的地下通道,大大减少了出于私心、沽名钓誉者的活动空间,也为改革者提供了公开辩护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种“及时挤脓包”的办法。
    在高级干部们进行大讨论的同时,李鸿章还与慈禧太后唱了一出极为默契的双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