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书法风格承袭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1254-1322),又自成一派,成为明代台阁体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书风影响了官方文书的书写,成为一种官场书体,宣德元年的《勑谕文武群臣夏原吉等》就是一件例证。实际上,台阁体这一书体在明初开始规模化,它的影响范围不再局限于朝廷和官府,波及了朝野间的整个书坛,传播到普罗大众处。台阁体出现在书本、告示和纸钞上,甚至还出现在由底层工匠铸模制造的铜钱上。迁都北京后,自1410年开始铸造铜钱,上面都刻有“永乐通宝”的纹样。在发行一段时间后,铜钱甚至大量流通于明王朝之外的区域。它不仅印有明王朝的“永乐”年号,也将它的官方书法形式传播给了不同地区的人们。 国家年号通过器物也可以广泛传播到各地。15世纪早期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此时开始在不同介质的物品上系统性地出现了纪年,从瓷器到漆器,从金属器到织物等。纪年文字为“永乐年制”和“大明宣德年制”这两种。从宣德年间起,这些年号都是以台阁体这一官方书体形式书写的,使得台阁体成为了现今数据时代电脑中文字体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概括性地被称为“明体”。 书法与印刷对中国与外部世界沟通也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当时中国的上层阶级与其他东亚地区是能够顺畅地运用古汉语交流的,他们有足够的把握以汉字写信是能够得到对方的中文回复的。儒家经典和《关于撰写古汉语诗歌的指南》在日本和朝鲜都有印刷出版,这些都是在文学上与不同地区共享文化的证据。 即便在整个书画范畴中绘画相较书法并不是最核心的部分,但它对于统治阶层来说仍旧是最值得关注的文化产物之一。首先,贵族阶级作为拥有大量系统的绘画收藏群体,而后又成为了当代画作的主要生产者。就绘画题材和风格的选择问题而言,需要由那些能够解读其中深刻意涵的人士来规范其表达形式。1416年,周宪王,这位驻守于曾为宋朝都城开封的藩王,在“东书堂”完成了一系列法帖作品,另外还绘有一幅以历史人物形象为主题的、极具当代现实意义的画作——《诸葛读书图》:这是一幅虚构的诸葛亮(181-234)画像。诸葛亮是一位半虚构的军事家、三国时期(220-265)蜀国的忠诚谋士。作为忠于主上的谋士,诸葛亮的形象正恰好可以象征周宪王作为帝王的侄子与他叔叔永乐皇帝之间最理想的关系。 类似地,以这位忠心耿耿的智者形象来折射臣下尽忠效劳的寓意的,在15世纪初期另外一幅绘画中有所体现。这幅画是由明代早期最具艺术天赋的皇帝——宣德皇帝(他甚至可以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有绘画天赋的统治者之一)创作的。《武侯高卧图》手卷完成于1428年(“武侯”是诸葛亮的另一个称谓),画中半倚在竹下粗壮 的男子人物形象正是传说中的著名思想家。宣德皇帝将这幅画作赐予了他的一个近臣,正如他将他的大多数作品赏赐他人一样。这位近臣便是陈瑄(1365-1433),一位拥有众多卓越功绩的资深武官,曾于1402年靖难之役至关重要的时机转而投效朱棣,而后被封为平江伯。他为明王朝作出的最杰出的贡献是他所负责的漕粮运输工程,成功地连接了南方与新都城北京。在1411年,他主持重启大运河,这是一条至关重要的水路,一直到19世纪汽船的发明应用之前,朝廷都须要依赖它带来持续的经济收入。“文武双全”可谓是集于陈瑄一身,正因如此帝王才专门御作绘画赏赐于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