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古代文献,务必要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而这种词义的变化,往往以历史文化的嬗变为理路。比如我们现在说士兵、士卒的“士”,指的是国家武装组织中最基层的战斗人员。但如果放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士”却是贵族之末、四民之首。而且,士兵、士卒之“士”,与士大夫、士君子之“士”,指的是同一种人。 《说文解字》:“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从这个解释来看,士就是会办事、能办事的人;“推十合一为士”,就是说,士能由博返约、厚积薄发。总之,士是有知识的人,即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我们再扩大一些眼界,比如看古代的《仪礼》中有士冠礼、士婚礼、士丧礼、士相见礼等等,我们就会知道,古代的士还是有教养的贵族。古代汉语中“君子”是一种特指,指有知识、有道德的人;“君子”的对义词是“小人”。所以,士君子就是知识丰富、道德高尚的贵族。 在周秦以上,只有贵族才能做官,士一入朝,便为士大夫。——陈胜、吴广对此愤愤不平,因而才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诘问。古代的士是有“执干戈以卫社稷”的义务和责任的,而拿起武器的士则可称之为武士、兵士或者士卒、士兵了(《说文》:“兵,械也。从廾持斤。”兵,即兵器也)。 顾颉刚先生说:“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士为低级之贵族,居于国中(即都城中),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故谓之国士,以示其地位之高。”(《武士与文士之蜕化》,下同)从上文可以看得出来,我是不太同意顾氏“古代之士皆武士”的说法的。士是贵族,就有可能接受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教育和训练。和现代比附一下:书、数是知识文化课学习,礼、乐是思想伦理课修养,射、御就是军事体育课锻炼。有了这种教养和锻炼的贵族,就有了出将入相的潜质,文不借笔,武不借刀,就是文武兼备的全才了。岂可仅以一“武士”而目之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