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随笔 >

齐天大圣不是孙悟空(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文汇报 李天飞 参加讨论

    而“某行者”一出场就带着极浓的佛教气。例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的猴行者,自报家门说“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这里八万四千、猕猴王等,都是常见于佛典的元素。
    大概在宋代以前,“某大圣”不知道自己要去取经。“某行者”也不知道自己曾拉过黑社会(无论是某大圣还是某行者,都不知道自己还有个孙悟空的名字),这本来是互不干涉的南北两个系统,只因为主角恰好都是猿猴,后来的西游故事就将两套故事捏合到了一起(约在元代),把“某大圣”派作“某行者”的前传,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一个今天我们熟知的新形象“孙悟空”来,并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7回+93回”的奇怪结构。
    这种故事,在古代的小说家本来是非常普遍的,例如刘知几在《史通·杂说》中批评嵇康:“嵇康撰《高士传》,取《庄子》《楚辞》二渔父事,合成一篇。夫以园吏之寓言,骚人之假说,而定为实录,斯已谬矣。况此二渔父者,较年则前后别时,论地则南北殊壤,而辄并之为一,岂非惑哉?”简言之,本来《庄子》《楚辞》有两个不同的故事,只因为主角都是一位渔父,就被这位嵇中散大人捏到一起去了。
    某大圣和某行者汇合后,才出了个新名字“孙悟空”。今本《西游记》对主角的称谓前后不一,在诸小说中也是特殊的。“孙行者”和“齐天大圣”,这两个名字是先有的(宋代瑜伽教里,“大圣”是常见的神名;而宋刘克庄的诗里就有“取经烦猴行者,吟诗输鹤阿师”)。“孙悟空”反倒是后有的。被视为西游故事早期形态的元代《西游记杂剧》,猴子当妖怪时叫“孙行者”,皈依后被观音改为“孙悟空”(但仍旧常称“孙行者”),满拧!所以检索一下今本《西游记》,前7回多叫“大圣”,后93回多叫“行者”,除了最开始学艺的那几回没得叫之外,叙述中绝少说“悟空”怎样怎样。后93回,“悟空”只有300多个,且十之八九是对话里的称呼,而“行者”多达4000多个。假如“孙悟空”是先出的名字,断没有这种现象。因为这些故事多有渊源,猴子的名字不必改也不胜其改了。
    猿和猴
    “某大圣”和“某行者”的不同,也体现在类属上。猿(猨)、猴二字,虽然普通民众不太区分,但在生物学上还是有分别的。猿比猴大,没有尾巴。在“某大圣”的序列中,中国传统故事里,带有神性的一般是猿。例如教越女剑法的白猿、《陈巡检梅岭失妻记》里的猿精申阳公、《古岳渎经》的无支祁等,细看文本可以发现,它们都是猿,不是猴。《大戴礼记》“五九四十五,五主音,音主猿,故猿五月而生”。这种论调也见于汉代纬书。汉人眼中,猿与虎、鹿、豕等一样,都是具有某种“通天人之际”的动物。
    从生物类属上说,猿与人的关系,也比猴近些。在传统文化中,猿有许多高贵的品质,如性仁,不贪食多,善长啸,善引气(因为臂长),这很容易使人联想隐居的高士,所以,在传说故事中具备神性是很正常的。
    这些属性,猴一般是没有的,而且猴甚至是被讥嘲的对象(如沐猴而冠)。陆玑《诗疏》引《元康地记》“猿与猕猴不共山宿”,区分得是很清楚的。而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里,齐天大圣是猿精,里面又有一个插科打诨的猕猴精,明显比齐天大圣猥琐多了。《太平广记》猿的故事占三卷,猕猴只有区区几条而已。
    而佛典里基本找不到猿,绝大多数都是猴,尤其特别声称是“猕猴”。例如佛本生故事里的猕猴王,以及被认为是孙悟空西域远祖的神猴哈奴曼等。哈奴曼一定是猴而不是猿,一条证据就是哈奴曼的尾巴曾被点燃过,而猿是没有尾巴的。我们去看被巫鸿先生认为是孙悟空最早原型的四川渠县东汉沈府君石阙射猿图、新津汉代石棺刺猿图,图像上的猿精都是没有尾巴的。越女剑、《白猿传》、申阳公,也不曾有使用尾巴的记录。《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的猴行者,既然自称“猕猴王”,其实就表明了他的西域血统,而一定是一只有尾巴的猴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