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这个,今本《西游记》也留下了一些其他痕迹,例如第八回开头的部分,如来降伏齐天大圣,回到“雷音宝刹,娑罗双林”后,对众道: 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 根本性原,毕竟寂灭。 同虚空相,一无所有。 殄伏乖猴,是事莫识。 名生死始,法相如是。 说罢,放舍利之光,满空有白虹四十二道,南北通连。大众见了,皈身礼拜。 这一段很有意思。“娑罗双林”,是释迦牟尼寂灭的地方。如来“甚深般若”以下的话,是他的遗言,原出《涅槃经》后分卷上《陈如品》之末,后来被《历代编年释氏通鉴》等本土化的佛教典籍改造过了。那“白虹四十二道”,也是释迦牟尼临终的瑞相,见于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十一。舍利,更是释迦牟尼圆寂后遗体火化所得之物。也就是说:如来佛他老人家,他……他……已经涅槃了!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可以看到,被视为西游故事早期形态的元代《西游记杂剧》,一开场,观音菩萨就上来说,释迦牟尼已经圆寂,现在要找个人西天取经: 观世音上云:“自佛入涅盘后,我等皆成正果。涅盘者,乃无生无死之地。见今西天竺有大藏金经五千四十八卷,欲传东土。” 此后,释迦牟尼就像《神雕侠侣》里的独孤求败一样,不再在具体情节中出现了。所以,今天第八回写如来种种圆寂之象,应该也是早期西游故事的痕迹,即开场时叙述“佛入涅槃”的扩充演绎,换句话说,这段话本来就是写如来涅槃的。另外观察下面的几首诸菩萨祝寿的福禄寿三诗,水平鄙陋可笑,除了点缀气氛之外,于剧情没有什么关系,很像过去的“定场诗”。所以我们有理由猜测,这部世德堂《西游记》的前身,是从如来派观音寻找取经人开始的,前面七回石猴出身和大圣大闹天宫故事,是另外的一个完整故事,整理者将其添在了取经故事前面,他不能让后来还有活动的如来轻易“涅槃”掉,于是加以弥缝,让他“少顷间,聚庆云彩雾,端然坐下”,这才算在逻辑上让如来重生。就搞成了现在这样的奇怪文本了。 (作者为中华书局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