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众文化娱乐空间呈无中心离散分布状态 自开埠以后到民国初年,新旧中西各种文化元素在汉口发生共融,各种异质化文化娱乐活动也各放光彩。各种文化娱乐空间分散在城市的不同地区,吸引不同人群,各自为政。 1.新式娱乐场所 来自遥远国度的人们所从事的光怪陆离的娱乐活动方式让汉口本地人颇感新奇,激发了市民娱乐的兴趣,吸引着求新逐异的人们。跑马场、俱乐部、影剧院等新的娱乐场所诞生,它们主要分布在租界和城郊,部分也在华界找到了立足地。跑马场的惊险刺激吸引了众多民众前往。每逢赛马之日,成千上万的市民有的出于好奇,有的出于侥幸发财心理,纷纷前往观看,通常都是人声鼎沸,人头攒动,“分道扬镳各自由,此风原是创西欧”、“络绎香车去马场,春秋两赛竞华商”(40)。俱乐部不仅能娱乐休闲,还是社交的主要场地,许多富商巨贾把它作为市内的主要娱乐场所,“夥颐宫室却沈沈,日侣相将乐事寻。看报打波随意便,夜阑微醉好谈心”(41),流连忘返,乐此不疲。作为近代科学技术和表演艺术结合物的电影,以奇趣妙境和独特魅力从租界传播到华界,吸引汉口人的视线,影剧院遂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个新选择(42)。 2.传统娱乐场所 本土传统娱乐场所在这一时期依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茶园、会馆、街头等活动场所,仍然是汉口民众闲暇消遣的主要去处。茶馆顺应时代需求,把生意重点放到上演地方戏上,卖茶则退居其次,转变为节目更加丰富的剧场,可以称为“茶馆戏园”(43)。茶园最初主要在六渡桥附近的土垱,此处商贾云集,特别是黄陂人在此集聚,半夜三更常在此演出黄孝花鼓戏,所谓“俗人偏自爱风情,浪语油腔最喜听。土垱约看花鼓戏,开场总在两三更”(44)。1900年前后,茶园开始在下游的沙口、水口等地盛行;1902年,茶园在租界区打开了空间,各国租界开设了一批又一批唱花鼓戏的茶园。 汉口的会馆、公所亦为同乡、同业提供了休闲娱乐。会馆是异籍人士在客地设立的一种社会组织(45),各省、各县在汉的同乡会或各行业的同业公会在汉建有会馆,其中山陕会馆就有六七个戏台。“祀神、合乐、义举、公约”是其基本功能,合乐为流寓人士提供了集会和娱乐的空间(46)。风时伏腊,演剧酬神,同乡诉桑梓之情,同行联樽酒之欢(47),在此尽情享受,寻求放松。 自古以来,中国城市居民就热衷于街头娱乐(48)。各式各样的娱乐场所往往设在小街陋巷,无论是繁忙的商业区还是拥挤的贫民区,流浪艺人的街头表演随处可见。在汉口的汉正街、六渡桥等人群密集的商民聚居区,街头这一娱乐场所广受欢迎,成为“江湖艺人、杂耍、卖假药、诈骗术士等的聚集地,也成为下层民众的娱乐中心”(49)。这类表演很合大众口味,随时都演,只需在演出后给几个小钱(50),无论是居民还是外来者,都可驻足观看,是市民找乐子的好去处。 3.临时性娱乐空间 不少临时性的市井娱乐空间继续存在,它们往往是在特殊时节搭建的。官府有时为了款待来宾或庆祝节日,会邀请戏班子前来表演,此类表演称为“差戏”,普通民众是享受不到的。民间的嫁娶之日,有钱人家会请戏班子到家里唱戏,敲锣打鼓,好不热闹。有的商店在开业之日,也会在门口搭戏台,请戏班子进行表演以招徕顾客。在特定的节日,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在龙王庙、四官殿等庙宇附近的空地上也会有草台班子演出(51)。这些临时性的娱乐空间虽然形式简陋,布置粗糙,却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蹭戏的机会,可免费欣赏,给城市中下层民众带来欢乐和回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