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死于崇祯九年(1636),死前数年,将这幅画抵押给了吴正志,未及赎回,即归道山,从此这幅画便成为吴家的传家宝。吴正志死后,归了他的二儿子洪裕(问卿)。他对这幅画无比珍爱,特意在家中“面水架一小轩”,名之为“富春轩”,专藏此画。为“富春轩”题匾额的邹之麟曾感慨:“名花绕屋,名酒盈樽,名书名画,名玉名铜,环而拱一《富春图》,尝闻天上有富贵神仙,岂胜是耶?”当明清鼎革之际,吴问卿更是“一无所问,独徒跣而携此卷”,“直性命殉之矣”。 然而,也是因为吴问卿太爱这幅画,于是决定让它为自己陪葬,差点使《富春山居图》遭遇灭顶之灾。顺治七年(1650)吴问卿病笃,烧画殉葬,幸而他的侄子吴子文趁其不注意,将它抢救出来,但前面已有一段“四尺余”被烧焦了,存下仅有六尺。这个故事因为太富有传奇色彩,更被后世添油加醋。例如恽寿平说问卿平生最爱的是智永的《千文》真迹与此画,于是决意烧二物陪葬,烧画时他看到火旺了就回里屋躺下了,因此吴子文才有机会救出;康熙初年的王宏撰说是侍妾偷偷抢出,一同焚毁的书画变成“怀素帖”;而唐光说其实是与唐伯虎的《高士图》一起烧的……难怪徐复观认为这个故事是吴家为自抬身价编造出来的。 有清一代,残余的《富春山居图》继续在一个一个收藏家手中流浪。先是被丹阳张范我收藏,而后转手泰兴季寓庸,接着由平湖高士奇以“六百金”购得,随后成为王鸿绪的藏品。王氏死于雍正元年(1723),不久即家道中落,由家人拿出来到苏州售卖,为沈德潜所见,他在卷后写下了非常感慨的一段:“计詹事(高士奇)、司农(王鸿绪),品地声势,极一时之盛,今不过三四十年,如春花飘零,云烟解散,而山人笔墨,长留人世间,洵秾华难久,而淡寂者多味外味也。” 因为索价过高,苏州无人买得起,王家的这位仆人不久就转去扬州碰运气了。可能是在那里,被朝鲜人安岐买去。七年后沈德潜在京师重又见到此画(此时已为安氏所有),还颇不以为然,觉得安氏不过“惟侈宝玩之多、贾值之重,以为豪举”,“此卷亦未为得所也”。他的不屑或者也有点道理,因为这样珍贵的画卷,在安氏自己的《墨缘汇观》中仅列在附录中,卷中也没有他的印记。 假画被乾隆野蛮题跋 到乾隆年间,安家也败落了。乾隆十一年(1746),安家想把家藏的一些精品打包卖给大学士傅恒。傅恒毫无艺术欣赏眼光,视之为不能吃不能用的没用玩意儿,却又介绍给乾隆皇帝,最后这位天底下最大的主顾以“二千金”把这批字画都买下了,收入内府。—这是乾隆自己说的,颇有自我吹嘘的意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