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郑国位居晋、楚两大国之间,朝晋暮楚,常有立国之忧。 郑国文化也受了晋、楚影响,晋之简约厚重,楚之轻灵飞扬,在郑风里面都有反映。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发现郑国国君大墓,墓中出土一壶,壶体源于北地,鸟形来自南方。 放在《诗经》时代,此鸟为雎,乃王之战士,礼之君子,为王雎,其姿矫健,做起飞状,其神忧郁,如盼淑女! 故此壶名,当称“雎壶”。东郑所居,本为王畿,乃周南之地,以雎起兴,此乃诗意。《诗经·郑风·女曰鸡鸣》讲一士的故事,他的妻——鸠劝他早起,说鸡鸣了,他说,天还没亮呢;妻子说,启明星都起来了,他说,那我们就一起飞吧!那只壶体,便是他们的家,雎从家里出发,带着妻子飞。 执子之手,比翼齐飞,与子偕老,乃夫妇之道——礼教。此壶本为一对,同居一室,现已流离,分居两地,一只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只尚在河南博物院。 为泛滥之情,礼难禁。 然而,晋人曰“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多情通往审美,郑风向美开放人生,夫妇之道,正是向着人道之美开放的。 “王雎”:子产新政 倘佯在开放的郑风里,子产尝试新政治,而为“王雎”。 在中国思想史上,子产是孔子的先驱,张荫麟《中国史纲》说,郑之于鲁,子产之于孔子,皆可谓之样板,因为鲁国的地位与郑国相似,而孔子的地位也与子产相近。 那时郑国,是新政发动机,孔子谈仁政,就以子产新政为样板,赞美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四项,前两项是立于礼,后两项是行仁义,这只是孔子的看法。还有一项,孔子没有提到,那就是“铸刑书”——法治。 对于法治,当时已有争议,子产“铸刑书”,招来晋国叔向的批评,说:为了防民相争,先王想方设法,尚且防不胜防,而你却要立刑书,有了刑书作依据,礼就没有用了,郑国就要乱了。对于叔向的批评,子产回答:吾以救世也!孔子或与叔向相似,故其君子之道四,没有法治。 子产非不懂礼,而是对礼有了新看法,他说,礼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礼为“天经地义”,与孔子的道相似,都是天地人一以贯之,而归之于人道。孔子以“王”贯之,而子产以“民之行也”贯之。因此,子产以礼立国,就是立于民;以法救世,就是“民之行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