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取士为读书人进入官场开了一条路,可据《旧唐书》有记载的统计,中晚唐,肃宗至昭宣帝,科举进士三百零一人,名门大族二百二十九人,中层子弟四十四人,真正属寒族的仅有二十八人,占百分之九点三。直到宋代这种状况才有了较大的转变。唐代内外官吏不下一万四千多人,真正由贡举入士的不足百分之六。《唐史摭言》说:“搢绅(士大夫)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这种风气虽为读书人所美,可也让门阀士族和旧派大臣齿恨。永贞革新受阻和柳宗元等八司马长年遭贬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为落第者叫屈 柳宗元《送辛殆庶下第游南郑序》说:“朝廷用文字求士,每岁布衣束带,……其果以文克者,十不能一而。”大多数人,“固穷而未达,迟久而不试”,只能折翼而返。而屡试不第,“六选而不获”,“五就乡举,往则见罢”的,比比皆是。 《送辛生下第序略》是为科举考试下第的书生辛生叫屈的,文中苛责的“中书高舍人”,叫高郢,是柳宗元的先友。柳宗元《先友记》称高郢说:“有文章,规矩自立者,不干贵幸”。语中多含敬重。据《新唐书•高郢传》载:贞元中,“高郢迁中书舍人,进礼部侍郎,知贡举(负责科举考试)。时四方士务朋比,更相誉荐,以动有司,殉(丧)名亡实,郢疾之,乃谢绝请谒,颛(专)行艺。司贡部凡三岁,甄幽独,抑浮华。”白居易、独孤郁、张籍都是他擢拔的。尽管“郢性恭慎廉洁,罕与人交游,守官奉法勤恪”(《旧唐书•高郢传》),可在当时浮华盛行,权贵干预科举,高郢想矫枉过正却适得其反。象辛生这样“不闻于公卿,不扬于交游”,虽“以辛生之文行,八年无就,如其初而退返,吾甚愤焉”。 柳宗元此序作于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他二十八岁,刚入仕不久,为集贤殿正字,故曰位卑。可他却不顾先友之情,大胆直言为辛生叫屈。高郢是旧派大臣,永贞年位居宰相,因抵制革新,称病告退。后来宪宗监国,他也并未被复用。从柳宗元的序里,我们还能看到当时读书求仕人的精神风貌,《送辛殆庶下第游南郑序》说:“笈典坟(背书箱),袖文章,北来王郡,笑揖群伍。”“千里求仁人”。年青读书人身上透出一股愤发求进的豪情和精神。可大多数人寒窗十余载,饥寒交迫,屡试不中,就心灰意冷,或转入山林去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