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着史无前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将是对世界现代化的重大贡献。厥功甚伟,厥事弥艰。走好中国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有许多时代课题需要解决,如何在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中华传统文化转换性创造,即是其中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在一系列讲话中提出了许多精辟论断,就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作出了全面概括,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辩证关系作出了深刻分析,如: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8月19日)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承传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涵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研究孔子,研究儒家,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8次集体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3日) 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论断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决定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和领会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对中华传统文化作出全面总结,分析传统文化的形成原因,认识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提炼传统文化的精华内涵,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要做好这项工作,我们首先应该倡导人们阅读民族经典。 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民族经典而总结传承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生产。在世界文明史上,古希腊文明起源于航海业,阿拉伯半岛古文明起源于游牧业。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先民制造并使用不同的生产工具,进而决定了其不同的时空宇宙观、社会伦理观,乃至不同的语言文字、逻辑思维。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文明发展道路与文化内涵的独特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