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表述的四大变化 有学者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初中历史教学中抗日战争史内容的演变进行比较,发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日军侵华罪行部分:日本侵华罪行在中历史教学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叙述内容由单一化向立体化发展,全面展现日军罪行;对日军侵华罪行的表述向具体化转变,更加直观。 2.关于正面战场的抗战:更加客观全面介绍中国战场,有关正面战场抗战内容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相关话语系统有所改变,不再使用那种些意识形态较浓的话语体系。 3.关于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合作与冲突:突出合作而淡化冲突。 4.国民党区域的统治和敌后根据地的建设:逐渐淡化二者的对立与冲突从而服务于抗日战争这一主题。 5.关于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关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援助由重点突出社会主义阵营到全面如实反映;关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由仅限于国内到同时注重国外,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不仅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也不仅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而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66年以来,历史教科书都呈现了基本相似的改变,或许可以将此总结为四大变化: 1. 对国民党抗日的评价日渐客观与正面; 2. 对美国在二战与抗战中的作用日渐客观与正面; 3. 对苏联在抗战中的作用从过度赞颂到日渐客观; 4. 对日本侵略的描述日趋精细化。 总之,总的变化趋势可以概括为“正常化”一词。 值得注意的是,各国都存在所谓“教科书的政治”,并不必讳言。正如美国学者所言: “在确定‘用谁的文化去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教科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教科书不仅仅是‘事实’的‘传输系统’,它还是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斗争及相互妥协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科书是真正有人们根据自己的真实兴趣构思、设计和创造出来的。它的出版发行受到政治和经济领域中市场、资源、权力等因素的制约。不同志趣的群体对教科书的内涵及其使用方式展开争论,教师和学生也参与到这场争论中。 “将学校课程看作是中立的知识,显然是一种天真的想法。” 历史切片的选取、切入、剖析,从来不可能是单纯的,中国如此,列国亦如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