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书评、读后感 >

忆“汉译名著”往事(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文汇报 黄春宇 参加讨论

    当时商务的书稿很多,有萨特、尼采等,也有各种“西方马克思主义”,人们把库存叫做“水库”。而实际情况是,稿子多、口子小,书出得很慢很少,也不成系统。因此,如何出名著?用什么样的方式出?就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后来陈原决定,按照“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分辑方式出书。讨论选题的座谈会开过多次,如赵宝煦、潘汉典、王太庆、王玖兴、洪汉鼎、何兆武、戚国淦、陶大镛、汝信、王子野等都参加了。个别走访也不少,很多北大的老教授像贺麟、朱光潜、陈岱孙等都在那儿琢磨。就这样,书目很快出来了。
    这套丛书得以出版,一是学术界有需求,希望商务印书馆去做这样的事情;二是馆里的老编辑们也想补偿“文革”的损失,热情很高。商务印书馆琉璃厂的门市开张时,抢购的群众把柜台都挤破了。我原来的想法是,发行部门保留400套丛书以应急需,但因为读者的购买热情,最后一套也没有留下来。在第一次国际书展上,我们展出了第一辑、第二辑的样本,受到邓力群同志的肯定。此前出现过一些不太赞赏的声音,有学者甚至批评说“误党误国”、“误人子弟”,但现在,商务人不再心有余悸,安定了许多,增加了信心。《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出版,是由当时的政策环境和知识分子的情绪共同促成的,是商务印书馆老编辑和学界专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同志说过,要花几十年的时间翻译出版世界学术名著,但是汉译名著多得不得了,标准也不一样。我们自己弄一个比较完整的,有些方面如心理学、哲学等还要扩充。上世纪30年代的商务印书馆在全世界算是数一数二,靠的什么?将来要继续发展,靠的又是什么?我认为是它的历史和传统。那时的作家、名人都在我们这边,出的书也好,离开了商务的传统还能做什么呢?商务印书馆过去把外国的文明引进来,同时也光大中国文化。商务的财富很多,但是要花力气发掘,语言和社科都要有所作为。
    “价值并非印数可以衡量”
    王新善(原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
    1984年年初,商务印书馆新党委成立后,制订了一个包括十项任务的工作计划,其中第一项就是“1984年上半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定出各类书籍的长远规划”。
    陈原当时已辞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与总编辑之职,但仍担任顾问,他对七年选题规划(1984—1990)十分重视,曾三次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1984年2月,在馆内编辑办公会上;1984年6月,在全馆编辑出版干部会议上;1984年11月,在香山商务印书馆七年规划座谈会上),对制订规划的意义,选题的原则、范围,以及方法和步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许多书的作者都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阶级、一种思潮的先驱者、代表者;他们踏着前人的脚步,开拓着新的道路;他们积累了时代文明的精华,当然有时也不免带有偏见……”“规划要表现出商务印书馆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水平的、学术性(不是学院式)的出版社。也就是说,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满足提高的需要方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