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教他去延安 陆灏是什么时候去延安的?他曾经多次说过,是邹韬奋教他去延安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小莹向我们出示一份她爸爸的文稿,说道:“其实,爸爸本人并没有见过邹韬奋。”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又发动“八·一三”事变,悍然进攻上海。这年陆灏十七岁,在以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为后台的《神州日报》社当电话接线生。他有一位好朋友叫徐志灏,徐比他大两三岁,是他姑母邻居的孩子。徐经常给他讲一些抗日的道理,还鼓励他加入沈钧儒、邹韬奋等爱国七君子领导的救国会,成为上海职业界救国会的一名战士。以后,他就跟着大家去参加抵制日货的演讲、游行,向人们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徐志灏对他很好,还介绍他参加宋庆龄、何香凝组织的战地壁报服务团,每天把最新的抗日救亡消息写成几份大字壁报,张贴在河南路、江西路两旁。 陆灏工作的电话间旁边,就是《神州日报》采访部的办公室,这里聚集了一些进步青年。有一天,陆灏听到曾在天津《益世报》当过记者的桂步光在低低哼着一个什么歌,很好听,从来没有听到过。他好奇地问:“你唱的什么歌?”桂步光有点犹豫,不大肯讲,经过他一再恳切询问,桂才告诉他这个歌叫《国际歌》,桂还给他讲了歌词的大意。此后,桂还断断续续给他讲了一些有关中国工农红军的事。在徐志灏、桂步光的开导下,他的思想开始从迷惘中解脱出来,渐渐地知道红军为何反对内战、主张坚决抗日的道理。 说来也巧,1937年秋,陆灏连续在邹韬奋先生创办的《抵抗三日刊》上看到延安陕北公学的招生简章和有关报道。简章说,陕北公学的宗旨是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材。《抵抗三日刊》还刊载了八路军驻京办事处给韬奋先生的信,同时披露了给有志于报考陕北公学的朋友们的答复,说延安的生活很苦,吃小米饭、大白菜,大家都一样,就是陕北公学的校长成仿吾也不例外。他看了这些报道,很振奋,心中燃烧着去延安陕北公学学习的热火。他把想法告诉了徐志灏,徐极力赞成,并答应帮忙找人联系。过了一两天,徐告诉他还有一个叫杨时的青年也要去延安,可以一道走。徐还派人给他送来一封给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介绍信。 历经坎坷赴圣地 小莹讲得很投入,喝了一口茶,继续说:“这时候爸爸把要去延安陕北公学学习的想法报告了《神州日报》经理蒋光堂先生,蒋虽是国民党人,却非常赞成他去延安。为了表示对他的支持,多给了他两个月工资,第二天又送给他一只相当贵重的怀表和一件外国制造的白色羊毛衫,嘱咐他路上要十分当心。” 这年11月的一个拂晓,陆灏和杨时两个人跨上了英商怡和洋行一艘开往南通的轮船,踏上了去延安的第一站。此时,战争已使京沪铁路中断,上海除租界外,都快沦陷。他们只能经过苏北到徐州,沿陇海铁路到西安后,才能去延安。 他们在苏北,有车坐车,有船乘船,车船都没有,就靠两条腿走路。那时社会不太平,兵荒马乱,蒋经理送给陆灏的怀表和羊毛衫,被败退下来的一些国民党士兵抢走了。不过也遇到好人。离开泗阳之后,他们碰到了一位国民党部队的营长,他是江南人,知道陆灏他们是从上海来的,称他们是老乡,态度友好,要他们一道同他坐车走。到了宿迁的那个晚上,当地国民党县党部的人还出面请他们吃了晚饭,知道陆灏他们是要去延安的,再三劝说他们留在苏北抗日。陆灏暗想,下决心去延安,是瞒着祖父母和父母出走的,奋斗的目标已经决定,绝对不能改变主意!要抗日,就要到延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