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灏担任抗敌剧社少年艺术队队长时,曾与汪洋等人创作了一出大型儿童歌舞活报剧《乐园的故事》,用童话的艺术形式,反映根据地打土豪、斗地主,分田分地,百姓安居乐业,一片升平欢乐的崭新气象。一位当年的演员回忆说:“观众看到这出戏反应很强烈,觉得新鲜别致,生动活泼。有的老乡竟然跑几十里路专为看这出戏的演出,有的部队指名要‘小鬼队’(指少年艺术队)去演《乐园的故事》。”陆灏与他们到处演出,帮助制作服装、道具,设计布景、灯光等等,有的演员普通话讲不准,他是上海去的青年,又是电话接线员,普通话讲得比较好,所以,剧社还常常请他当“语言”老师。 我们问小莹和小彬:“从你们爸爸的性格和才华来看,他那时创作的节目和参加的演出应该不少,你们知道吗?”他们说:“我们知道爸爸年轻时很喜欢文娱活动,有的伯伯、叔叔也告诉我们爸爸在根据地演过戏,是自编自导自演的活报剧,我们曾经问过他,他总是笑而不答。” 以笔为刀枪战地记者深入“虎穴” 陆灏没有写过在《晋察冀日报》工作和生活的回忆录,但是却留下了许多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的作品。《晋察冀日报》(前身为《抗敌报》)是在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创刊,伴随晋察冀边区根据地一起发展壮大起来的。它从1937年12月11日创刊,到1948年6月14日终刊,坚强地战斗了十年六个月。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游击地创刊最早、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大区党报之一。1948年6月15日,《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日报》合并而成为《人民日报》社,后跟随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到了北京,成为党中央的机关报。 说到《晋察冀日报》,小彬兴致勃勃地取出一大包他爸爸收藏的旧报资料。我们打开一叠叠尘封多年的材料,仔细检阅,全是陆灏在《晋察冀日报》发表的作品复印件,有的一式四五份,有的还有注释。小彬告诉我们:“这是爸爸在晚年整理的。我们有时看到他在阅读这些复印件,有时看到他埋头伏案在写什么,我们想,他可能考虑结集出书,但后来由于身体突然变坏,他不得不把它封存起来,藏在书柜里。” 现在,我们和陆灏的子女一起检阅这位战地记者七十多年前的旧稿。 那时,陆灏还不到二十岁,风华正茂,朝气蓬勃,办壁报、编剧本、写文章,都有一手,在晋察冀边区文化界已经有点“小名气”。他的“档案”说:陆灏1943年夏至1944年冬,任“晋察冀边区第四中共地委宣传部干事兼晋察冀日报、新华社冀晋分社特派记者”。其实,在此之前,陆灏就给《晋察冀日报》投稿了,上面说的《少年儿童在成长——抗敌剧社的孩子们》就发表在1942年11月3日;《记突围》《在唐县基于队伍里》《四十八个加两个——平山某村自卫队员全体报名》等等都发表在同年。此时,他还在抗敌剧社,可能已经是《晋察冀日报》通讯员,经常为该报撰稿,所以第二年就正式转为《晋察冀日报》记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