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莹说到这里解释说:“爸爸没有见过邹韬奋先生,是韬奋先生创办的《抵抗三日刊》传播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声音,是韬奋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励我爸爸去了延安,从而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说罢,小莹取出一份1944年11月11日的《晋察冀日报》复印件,指着中间加框的一则新闻说:“爸爸一生十分感激韬奋先生。韬奋先生逝世的时候,他已经在《晋察冀日报》,特地发了这一则消息:‘晋察冀军区《四分区各界沉痛追悼韬奋同志对国民党摧残文化极为愤慨》,’表达了他对这位文化伟人的敬仰和怀念!” 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12月上旬,南京快要失守,沿途到处都是三五成群的国民党散兵、扶老携幼的难民,人们惊慌不定。陆灏和杨时好不容易到了徐州,陇海铁路因为战争的影响,火车开开停停,乱成一团。他们想省一点钱,遇上什么车,就坐什么车。不管什么时间,白天,晚上,只要火车往西开,就上车。几天之后他们到了西安。 小莹说:到了西安,他们在七贤庄找到八路军办事处,递上了介绍信。办事处的人员说,非陕甘宁地区去延安的青年,都要先到三原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学习一个月。他们千辛万苦从上海到了西安,行程几千里,现在总算是找到公开的共产党了。第二天,他们高高兴兴地步行去了三原。 到了三原安吴堡,他们住在一个大庙的厢房里。青训班的主任是冯文彬,副主任是胡乔木。同学中很多是从东北、华北来的流亡青年,也有从南方来的,还有西安市的男女青年,其中不少是中学毕业生,年龄大多是十七八岁,有的年岁更小。庙里抗日的歌声此起彼落,除了睡觉,日夜不停。在这座革命的大熔炉里,陆灏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第一次听到社会发展史,第一次知道马克思讲的剩余价值、商品是怎么一回事。晚上经常要开学习讨论会,讨论什么是唯物论,什么是唯心论;什么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有时还开生活检讨会,大家友好团结,态度真诚,陆灏感到这样的生活真新鲜,从来没有经历过。一个月后,青训班第四期毕业了,有的接到通知去延安报到,而陆灏却久久没有接到通知。后来,一些没有被批准去延安的同学商量下一步行动,决定重新回西安去。此时的西安,已成了全国流亡青年的一个聚集地,墙头上到处贴满了抗日的海报、传单,前线的消息,汇成了一股同仇敌忾的洪流。有人在海报上看到了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招生的消息,他就和一群素不相识的青年到“民大”西安招生处报了名,隔了一两天,就接到了录取通知,马上出发到晋南曲沃“民大”四分校报到。 可是,到了曲沃还不到一个星期,太原、临汾告急,日机轰炸侯马,学校宣布解散,人们各奔前程。经过商量,大家还是决定要到延安去。于是组织了一个战时工作团,一边步行,一边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这样又过了黄河,经过韩城,一天走七八十里路,1938年3月,陆灏终于到了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 此时的延安,广招天下青年,他很快地被编入陕北公学19队,后来改编为24队。在这里他又见到了杨时,他们惊喜交集,杨时比他大四岁,比他早来延安。两个月后,陆灏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把他的热血,他的生命,他的一切都献给中国共产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