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11月8日,《直报》上刊登的一篇政府公告出现了“天津设立头等二等大学堂”的表述。12月7日,英文版的《京津泰晤士报》也刊登文章,并标有中文标题“北洋大学堂见闻”,文章结尾对盛宣怀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建起了一所西方式的大学表示了高度赞赏,并用中文再次明确标示了“北洋大学堂”的名称。由此可见,“北洋大学堂”这一名称,在其建立的当年便已启用,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被政府当局正式冠以“大学堂”之名的高等学府。 北洋大学堂开办之初,其头等学堂设有律例、工程、矿务、机器四个学门。其中,律例门开中国法学高等教育之先河,其余三门工科学科亦均为当时欧美发达国家工科大学中的前沿学科。后来,北洋大学堂又一度添办过铁路班、译学班(包括法文班、俄文班)、师范班等临时性质的学科专业,但仍以法科和工科为其主要学科特色。 1899年底,北洋大学堂头等学堂头班25名学生完成了四年的学业,经直隶总督考试合格后,成为中国人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届大学本科毕业生。1900年初,当时年仅19岁的王宠惠,从北洋大学堂获得了绘有蛟龙出海图样的“钦字第一号”“考凭”,上面记载着他在四年修业期间学习过的所有课程——英文、几何学、八线学、化学、格致学、身理学、天文学、富国策、通商约章、律法总论、罗马律例、英国合同律、英国罪犯律、万国公法、商务律例、民间词讼律、英国宪章、田产易主律例、船政律例、听讼法则,足见其为比较专精的高等法学专业教育。王宠惠的这张“钦字第一号”“考凭”,堪称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由中国政府颁发的第一张大学本科毕业文凭。 1901年夏,学堂创始人盛宣怀通过他在上海创办的南洋公学,选派了8名北洋大学堂头等学堂毕业生或在读生(均为广东籍),由总教习丁家立亲自带领前往美国留学,开创了中国大学本科生及本科毕业生出国留学之先河。数年后,这8名学生均在美国的耶鲁、哥伦比亚、康奈尔等几所世界著名大学分别获得了法律、政治、物理、土木、机械、矿学等博士或硕士学位。 北洋大学堂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津海关关税、电报局和招商轮船局的商捐,这些款项本应上缴国库,但为开办学堂,经光绪皇帝批准,全数解交津海关道库储存,专备北洋大学堂使用。从其创始人盛宣怀开始,学堂历任督办均由津海关道兼任。由于该学堂为光绪皇帝御批官办,便获准在其正门上方镶嵌了一幅带有皇权特征的“双龙戏珠”图案,这在清末所有新式学堂的建筑物中堪称绝无仅有,以至于被世人称为“龙牌大学”。北洋大学堂的第一位毕业生获取的是“钦字第一号”毕业文凭,后来,其毕业生又多次被召集进京参加“殿试”,根据考试结果赏给进士出身,并授予实官,等同于科举中第中前三甲的待遇,相比之下,当时还没有培养出任何一名大学本科毕业生的京师大学堂和山西大学堂,就远远无法享受到此等待遇了。由此可见,北洋大学堂本科毕业,在清末堪称全国的最高学历。鉴于北洋大学堂的上述特点,将其界定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国批官办”的大学,应该是比较合适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