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建立的北洋大学堂,可谓是中国政府行使教育主权在自己的国土上创办的第一所官办(或曰公立)大学,也可以说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现代大学。另外,由于建校时间在北洋大学堂之前的那些高等学校后来均已不复存在,后继无人,因此,由北洋大学堂沿袭发展而来的天津大学,便成为今日中国现存大学中历史最悠久者。 与北洋大学堂的“国批官办”性质相比,稍晚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又更进一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批国办”的大学。1896年6月光绪皇帝命令筹建京师大学堂,但是进展缓慢。戊戌变法光绪皇帝颁布的《定国是诏》,全文451字,关于开办京师大学堂的内容就有127字。之后梁启超代总理衙门起草《京师大学堂章程》,该章程明确规定,“各省学堂皆当归大学堂统辖”,这就使其在充当“为各省之表率”的“全国最高学府”角色的同时,还必须身兼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职能,直到1905年学部成立为止。 1902年初,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改为译学馆。当年年底,仕学馆和师范馆首次招生,这批学生最终于1906年毕业。1904年,又招收了第一届预备科学生,但这批学生直到1909年才毕业。 京师大学堂的创办与重建过程,远比北洋大学堂更为复杂、艰难、缓慢和曲折,而且在开办后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其办学层次与教学水平也一直落后于北洋大学堂。不过,在1910年分科大学正式设立之后,京师大学堂最终还是达到了大学本科层次,并且在学科设置方面实现了后来居上,其学科门类与数量不仅远远超过了北洋大学堂,也比同时期全国所有的教会大学丰富得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若以1910年各分科大学的成立为标志,那么,京师大学堂实乃中国近代第一所学科门类较为完备的国立综合性大学。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