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词条 >

传统祭礼:文化血脉的延续(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文汇报 李宏利 参加讨论

    祖先人鬼之祭
    天地之祭关乎神灵信仰,具有宗教的属性,自然从形而上的层面解答了人的本原和生活的意义。但由于人神隔离,特别是对神灵祭祀的限制,人神关系与人祖关系相比自然疏远了很多。自上而下的祖先人鬼之祭成为真正影响国人的核心文化。祖先崇拜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化,古人认为先祖是类之本。正如《荀子·礼论》所记:“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此外,古人深信灵魂不灭。如此,经由儒家的提倡和推行,祭祖成为传统中国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仪式性文化。祭祖如同传统中国的文化基因,它携带着远古文明的记忆,裹挟着东方文化的智慧,一直延续至今。无论是外来佛教的因果转世,还是基督宗教的上帝创世,都难以撼动它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从2008年起,我国将清明节定为法定节日,这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对民间祭祖给予了肯定与支持。
    根据文献及考古资料,大约从西周起,祭祖与祭上帝并列,确立了敬天尊祖的观念。《礼记·王制》记载:“丧从死者,祭从生者。支子不祭。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先秦时期,已经形成了规范的祭祖仪式。因秦灭学,礼学遭到极大破坏,汉儒虽然努力恢复传统礼仪,但重新缀辑的礼仪著述难与先秦古礼相媲美。
    至宋代,被保留下来的汉儒礼仪著述更是寥寥无几。为解决宋代礼俗矛盾的社会危机,恢复传统礼仪文化,名儒朱熹先后编写了《祭仪》《古今家祭礼》《家礼》《仪礼经传通解》等多部礼仪著作。朱熹特别强调要重视祭礼,认为“盖人之生,无不本乎祖者,故报本返始之心,凡有血气者之所不能无也”。通过祭祖来“报本返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出于对祭礼普世化的期待,朱熹提出“庶人无庙,可立影堂”。其祠堂之制显然未违宗法旧制,但有关祠堂可祀四代神主的主张,实际是将“五世则迁”的“小宗”之祭落实到民间社会。尽管朱熹把始祖及先祖排除在祠祀之外,却又认同以墓祭的形式举行“百世不迁”的“大宗”之祭,以抒发慎终追远、尊敬孝穆的情操。
    明嘉靖宗庙祭礼改制推动了明代社会祭祖礼仪的变革,始祖祭祀取得合法性。大宗祭祀逐渐转变为以始祖为重点,而小宗祭祀亦逐渐打破宗法和《家礼》的限制,蜕变为大宗祭祀。庶人虽不得立家庙,但可以通过联宗而加入兴祠祭祖的活动。
    清代以“礼以义起”,肯定民间祭祀始祖,突破朝廷只祭高曾祖祢四代的限制。民间追祀高祖以上的始祖,亲尽不祧,祭祀远至十几代,甚至几十代,嘉道间学者李兆洛说:“今庶士家宗祠,动辄数十世,族之繁者,木主几无所容。”
    上至天子,下至庶民,虽然祭祖的礼仪、文辞、名称、器物繁杂有别,但以礼事亲的本义是一致的。经历代儒家的提倡,事亲的“孝”与事君的“忠”相结合,家国成为一体,对父母、祖辈的“亲亲”、“尊尊”也转化为对君师、朝廷的“精忠报国”、“尊卑有别”。可以说,祭祖所塑造的民俗风尚有助于公德的树立,也有助于国家的治理。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慎终”为“丧”,“追远”为“祭”,如果能做到对死者慎重举行丧礼,并在日后定期举行祭礼、不断追思祖先,那么,社会道德风尚就能够渐渐笃厚起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