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词条 >

传统祭礼:文化血脉的延续(4)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文汇报 李宏利 参加讨论

    (二)祭祖的程序、仪容
    祭祖前要做好准备,进行必要的预备性礼仪,主要包括散斋和致斋两部分。散斋七日,可以在斋室外进行,七日内不御、不乐、不吊;致斋三日,在专门的斋室进行,主要内容就是思念死者生前的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等五个方面。致斋于内,让祭祀的人专心于所思之人;散斋于外,防止外面事物的干扰。通过三日的斋戒,因其专心致志地思念,祭祀之礼必定了然于胸,就像真的看到了所要进行的祭祀。即“致齐于内,散齐于外。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齐三日,乃见其所为齐者”(《礼记·祭义》)。
    在神位前奠置祭馔时,孝子一定要做到“容貌必温,身必诎,如语焉而未之然”,因为先人已开始享用祭品,孝子更要谦恭谨慎,如同在他们面前侍奉听命。祭祀完毕,即送别先人后,尽管其他助祭都出去了,孝子依然要谦卑安静地站立在那里,思念亲人,就像再也看不到他们了,以此来表达孝子的送别之意。
    不仅如此,等到整个祭祀仪式结束后,孝子仍然是满怀思念,望眼欲穿,就像亲人还要回来一样。所以在行为举止方面依然同祭祀时一样,行必恐,身必诎,立必卑。思虑不违亲,耳目不违心,日常生活中不敢有任何过失。如此,方能做到“事死如生”,也算真正符合祭祀的真义。
    荀子曰:“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荀子·礼论》)尽管对于圣人、士君子、官人、百姓不同的主体而言,祭祀有着不同的意义与价值,但表达“思慕之情”,寄托“忠信爱敬”则是不变的主题。
    祭祀的过程是“荐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奉承而进之”。最终达到“谕其志意”的目的。在这整个过程中,祭主的一举一动都关涉到与祖先亡灵的交感,“有见乎其位”、“有闻乎其容声”、“恍惚以与神交明交”,只有祭主感知到与祖先亡灵的交感,“祭”的意义才能得到充分的实现。当然,这种庄严肃穆并具神秘色彩的祭祀仪式本身也充满了教化的意味,让后人在潜移默化中秉承“追养继孝”的传统美德。
    传统祭祖对今天的人们来说,确实显得繁缛难解,特别是对祭者的行止要求,更显得苛刻并充满了神秘色彩。但是如果你思考“哲学三问”这样的终极问题,不也要面临神秘与宗教的元素吗?而我们的传统祭祖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确更显人文的情怀。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