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随笔 >

断案、征税、教化、维稳:古代当官其实很忙(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新周刊 杨津涛 参加讨论

    前面说的了然和尚,如果没有为女人耗尽家财,还能拿出钱打点衙门上下的话,也没准儿可以捡回一条命。依据刑律,犯人有自首或“非故杀”案情,是能减刑的。一些狱吏收了贿赂后就为案犯编造自首经过。同样,要是犯人吝啬不肯拿钱,那么即使真的自首了,也会被狱吏隐瞒下来。
    朝廷也会考虑到冤狱问题,从明朝开始便有了巡按御史,具有巡回法官职能,巡视各地有无冤狱,官员判案是否合格。这便是戏文中大名鼎鼎的“八府巡按”的原型。
    征收粮税——县太爷的经费来源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各地仓禀开门,管理仓库的官吏献上祭品,祈求今年的征粮任务顺利完成。县太爷大手一挥,地方官员一项重要的工作就开始了。这事一直要忙到年底,完不成定额,县太爷必然遭受差评。
    通常一个官员上任后,首先要去衙门府库核对账目,当地的税簿上写着户口、田地数量,每年各家要缴纳的税收额度。税吏下乡,鸡飞狗跳的情形是有的,但更多时候收税也是平常事。数目每年大致差不多,乡下也有乡绅、乡约长主持工作,他们负责向乡民征收,然后再与税吏对接。
    征粮工作不仅事关地方官的考评,还和他的收入有关。除了正税,还有“加耗”,在收税中增收一些运输损耗是合法的,但地方官吏时常不顾朝廷规定的“加耗”标准,随意加收。
    依照宋朝法律,百姓纳米一石(担)本来只需加一斗,却被要求加两斗。加耗名目繁多,有所谓明会耗、州用耗、土米耗,等等,百姓实际缴纳的税款有时能比正常额度多上一倍。
    征粮用规定容积的“斛”(北宋一斛为一石)作为容器,实际操作中,百姓将粮食倒进斛里时,收税官员会不断摇晃斛,以使斛内能装进最多的粮食。有的地方,官员甚至采用比大斛征粮。
    “加耗”某种程度就是地方的税收截留,用作地方衙门的办公经费,再有富裕自然进了地方官的腰包。
    苏轼第二度到杭州时是当知州,却赶上大旱,爆发了饥荒和瘟疫。他发现原先的地方官为了政绩,不仅隐瞒灾情,还想上缴更多的粮食。苏轼一怒之下,洋洋洒洒地写下一封奏章,告了这些不知体恤百姓的官员一状。他同时请朝廷赦免了杭州当年三分之一的税收。苏轼还动用府库中的储备粮,平抑粮价。
    征税有大学问。苏学士规规矩矩地该收多少收多少。但并非所有人都是道德完人。官员贪污时会通过“簿书脱误”、“簿书欺弊”等手段,帮人逃税或侵吞税款。大丰收的时节,官员们就谎报灾情,将一部分税收截留下来,中饱私囊。
    到了年底,粮食都收上来了,在仓库里堆成粮垛,这时还要经过胥吏一层盘剥。只见胥吏们咬牙切齿,使尽全身力量飞起一脚,这一下必须扎扎实实正中粮垛。只见堆满了的粮垛会哗哗啦啦震落不少粮米,这些粮食便成为了胥吏们这一年征税工作的奖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