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百姓责无旁贷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春寒料峭,一位文质彬彬的半百老人行走在穿越南岭险隘的官道上,一个月前他因为一篇《谏佛骨表》的奏疏得罪了皇帝,唐宪宗震怒之下把他贬到了岭南的潮州。他是韩愈,中国古往今来写文章最好的人之一。 韩愈被贬的官职是潮州刺史,就是地方一把手。作为贬官,他在潮州不过八个月,但却给此地留下极其深刻的烙印。 以韩愈之大名,他的文章随着被贬的消息,早已被潮州人传诵。来到潮州不久,韩愈就写了《潮州请置乡校牒》,对于当时还属于边远不毛之地的潮州,这算经天纬地之功。具体工作上,韩愈做了两件事,举荐地方大儒赵德主持州学;另一方面花大力气兴办乡校,办学缺资金,韩愈甚至拿出自己的俸禄,“出已俸百千以为举本,收其赢余,以给学生厨馔”。 两百多年后,追随先贤脚步被贬惠州的苏轼承认,是韩愈在潮州开启了当地儒学兴盛的大门。 韩愈在地方的所作所为,时至今日仍被人们广为传颂。实际上他做的是分内事——推行道德教化,这是每一个地方官员不可或缺的工作。 教化地方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办学。自韩愈以降,潮州历任地方官都会兴办学堂,宋代有40余名知州主持过州学或学宫建设。 除了直接介入教育,地方官员另外一个重要的举措是树立榜样。首先是对活人,贞洁烈妇、孝子贤孙、仁人义士进行表彰,政府给予荣誉和奖励;另一种就是给死去的忠孝人士修墓、立祠,让老百姓能见贤思齐。地方官很多时候还亲自上阵,写文章劝谕百姓,宋代大书法家蔡襄的《福州五戒文》,就是此类文章的代表。 维稳一直是地方官员的头疼问题 自古以来,江西南部以赣州为中心的赣、粤、湘、闽四省交界山区,都是让朝廷极其头疼的地区,这里山高皇帝远,民风剽悍,百姓时常聚而为匪劫掠地方。明朝正德年间,此地再度发生山民暴乱,地方一片糜烂。 朝廷里的大佬们盘算了一下,一致认为,只有那位讲学多过做官的王守仁阳明公才能摆平赣南之乱。于是,一道旨意下来,迁王阳明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军务一职。命他处理棘手的地方治安问题。 王阳明的官职上马可掌军,下马要管民。这位天下闻名的大儒来到赣南,四记重锤迭出,一为进剿,集合四省兵力,分路进剿盗寇;二为整肃,官府民间多有与盗寇勾结之人,重则法办,轻则规劝震慑,斩断盗寇的地方联系;三曰安抚,颁发十牌法,以十户持一牌,互相监督,连坐互保;四为教化,推行《赣南乡约》,兴办书院,推广“心学”。 王阳明治大国如烹小鲜,困扰朝廷十几年的赣南地方治安问题,被他用一年时间轻松搞定。这还不算,在平定赣南一年之后,王阳明又完成了一件惊天大事,他仅以一省之力旬日功夫便扑灭了宁王的叛乱,凭此大功被朝廷封为新建伯。以文臣封爵,王阳明达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王阳明的事迹是古代地方官一项重要职责的缩影——绥靖地方。自宋以降,历朝均以文御武,地方巡抚、知府、知县便负起了地方维稳的重任。他们必须剿灭盗寇,保境安民。 但,王阳明这样文武双全的顶级牛人,古往今来也难找出第二个。更多的文官于维稳职责实在难以胜任,甚至常有性命之忧。如崇祯六年,流寇入郧阳(今十堰),几天功夫,破三县,杀两个知县。明清两朝,在地方维稳工作中丢了性命的官员海水斗量,数不胜数。 古代官员维稳压力很大,但作为父母官不就是要维护一方百姓平安吗?几百年来老百姓纳税,买的就是政府这点公共服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