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逸仙熟知现代文明工具,有助加强信息传播能量。商业广告的同时,他也嵌入自己在镜湖医院免费赠医的消息,注重建立乐善好施的亲民形象。作为刚出道的年轻大夫,利用报纸直接宣传自己的成功医案,更是树立医术口碑,为事业成功铺垫。 陈宇,香山人,六十一岁,患沙麻八年矣,辛楚殊常,顷在医院为孙医生割治,旬日便痊,精健倍昔。 昔又西洋妇某,胎产不下,延孙治之,母子皆全。 又卖面人某,肾囊大如斗,孙医用针刺去其水,行走如常。 又大隆纸店两伴,误为毒药水焚炙心胸头面,势甚危殆,孙医生用药敷之,旬时就愈。 又某客栈之伴,与妻口角,妻于半夜吞洋烟求死。次晨八点钟始有人抬到孙馆,如法救之,亦庆更生。 又港之安抚署书写人尤其栋,患吐血症多年不瘳,华医束手,亲造孙医求治,一月奏效。 孙逸仙大手笔投资,不惜向镜湖医院借贷五千元巨款,筹建中西药局,开业行医。如今游客来到澳门,弹丸之地绕不过历经百年的议事厅,广场前人来人往的便民大药房,便是当年孙医馆。但关注一代西医先驱职业生涯与中国体制历史剧变的后生,越来越少了。 正当孙逸仙雄心勃勃,以华人西医先行者姿态,探索治病救人商业途径时,当地葡籍医生却深感新人引发同行竞争压力。原本不如香港严格的澳门医生管理当局,迅速实施规范医疗市场和维护病家权益的正确政治,直接挑战孙大夫,要求其出示欧洲医学院学位证书。 至此,哪怕医术再高明,病家再欢迎,受人敬重的白衣天使,被冠冕堂皇地指责非法行医后,声誉最终毁于一旦。孙逸仙投身医学的半生努力戛然中止,他索性华丽转身,从事救国重于救人的革命事业去也。 历史像只诡异的蝴蝶,翅膀颤抖竟然触动时局变迁。某种程度上,正是一项不起眼的医疗制度,影响了千年故国的体制更新。对后人而言,历史的教训不得不正视:确实是因为遭遇社会不公,逐步将孙逸仙推向革命事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