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美国门户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2015年度中国大陆在美留学生总人数突破30万,占全部国际生的31.2%。同时,攻读本科学位的人数第一次超过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数,越来越多的留美学生已不再盯着与奖学金、就业高度挂钩的专业,他们更愿意自费、自主地去寻求多元、个性、优质的教育。 中国留美学生的规模和结构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这离中国近代最早的留美学生——那群身穿缎袍、拖着长辫的小留学生跨越太平洋已经过去了170年。 近期,中美联合举办的“留美知识精英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国际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来自海内外的60多位学者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探讨留美归国知识精英们对中国各领域发展的贡献。无论是呈现群体还是作个案分析,学者们形成了一个共识——研究留美知识精英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关系,不仅能丰富近代教育史、思想史及文化交流史,同时有助于深化对近代中国变革的认识。 最先走出国门 1847年, 容闳、黄胜、黄宽3人跟着美国传教士布朗前往美国东岸进修,其中,容闳经过7年艰苦奋斗,最终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正是这位“中国留学生之父”,学成归国后希望“汲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大力推动留学教育计划,最终说服清政府官派学生留美。1872年至1875年间,有4批共120名学生赴美,因为平均年龄只有12岁,史称“留美幼童”。1881年,原定15年的留美计划终断,最终有94人分3批被召回国。彼时的美国正在经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些经过先进西学熏陶的留学生里,就有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矿冶工程师吴仰曾等先驱人物,还有一些分散到教育、军政界,如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等。 虽然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在晚清社会的动荡不安里,“留美幼童”的故事多少有点凄然忧伤,但正是这些小小年纪就远涉重洋的留学生们,最早开眼看了世界,饱吸自由空气。 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将部分庚子赔款用以帮助中国办学,同时资助中国学生留美。1909年首批录取的47人中,多数在美学习工程、科学类,少数习文,基本符合清政府“以十分之八习农工商矿等科,以十分之二习法政理财师范诸学”的规定。他们中出了不少教育界名人和科学家,如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胡刚复、近代生物学奠基人秉志、化学家张子高等。1910年第二批录取70人,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胡适、赵元任、竺可桢。1911年第三批即最后一批录取63人,他们归国后服务于建筑、土木工程、机械等各领域。 “这些留学生是连接中外的主要桥梁,是西学东渐的主要载体,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林孝庭在研讨会上提出,全面理解中国近代留美学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有着极为重要且深远的意涵。 学界对留学生群体的认识也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姜义华提到自己1979年站在讲台上教授近代史时:“那时候多是从侵略、反侵略、殖民、反殖民的视角来观察,主要矛头就指向美国;现在则从全球不同文明的互联互通中来重新考察留日、留苏、留美、留欧学生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是有差异的。”他指出,由于留美学生人数众多,这些人在中西文明互通互鉴中的先锋与桥梁作用,更值得细细审视。姜义华总结了四个方面的观察:知识谱系的更新与交融,价值谱系的撞击与磨合,行为谱系的摩擦与包容,制度谱系的冲突与互鉴。他进一步解释说:“中国近现代整个科学体系的构建,留美学生起了基础作用。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很高,知道中国的实用主义价值体系有别于美国的价值体系,更知道固步自封不可能带来文明的活力。”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华文明与中国现代学术的主体性与原创性得到确立,而留美知识精英无疑是交汇中西的早期践行者。林孝庭在其会议报告中指出,留学生带回来的先进思想不仅促成了很多政治革新与革命,更重要的是,推动了现代教育体制等一系列制度的建立。1920年以后,大批留美学生归国,国内教育界的主体逐步美国化,例如实行学分制、新学制,也就是现在我们熟知的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的结构。 不仅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在电影、戏剧、音乐、舞蹈、体育等方面,归国留学生同样有着非常大的贡献。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部主任王成志梳理了哥大校友后发现,有参与制作《孔雀东南飞》、译制外国影片打印中文字幕第一人的程树仁,戏剧教育家熊佛西、余上沅,中国第一位女作曲家、合唱指挥家周淑安,体育教育家郝更生、吴蕴瑞等等。可以说,近代中国发展的各行各业,都能看到留美学生的身影。1920年代,舒新城就曾这样概括留学生和中国近代史的关系——“戊戌以后的中国政治,无时不与留学生发生关系,尤其是军事外交教育为甚。全国重要事业无不有留学生在其中”。 在姜义华看来,很多留美学生堪称“精英”,不光因其先进思想和学识,也因其优秀品质,“他们有着崇高的国家、民族情怀以及对人民的热爱。”比如1923年的《申报》就曾刊文评说程树仁,“博学多能、生性好勇,在美国时,每见该邦人士有侮辱我国侨民之举动,辄起而抗拒”。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