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万众一心:自由职业团体与近代上海的民族主义实践(1927-1941)(6)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史林》 江文君 参加讨论

    在捍卫新闻自由,揭露日本侵略行径外,记者们也顺应时势,对民族主义话语发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上海新闻记者公会就发挥了自身作为社会公器的传媒优势,“以暴日横行,而日人复籍其新闻政策之惯技,颠倒黑白,大事宣传,以混淆世界各国之视听。该会特于今日(二十六日)假座沙逊大厦华懋饭店,招待欧美各国驻沪记者。”(41)并殷切盼望西方新闻界同仁能秉持公义,期许他们能“主持公道,详实报道”。(42)招待会当日盛况空前,到会各西报通讯社记者来宾,共50余人。在这次招待会上,记者公会汇报揭露了此次日本强占东三省之真相,并谋划日后与西方新闻同行做宣传上之联络。抗战爆发后,身处上海孤岛的记者公会亦不顾安危,毅然于1939年1月致电中央表示,“本市新闻记者公会昨电中央拥护抗战建国,原文如下:国难正亟,众偾益深,抗战建国,上下同心……必成必胜、薄海同钦,谨电申祝,上海市新闻记者公会扣敬。”(43)记者公会的政治参与热情在先前就充分表现了出来。尽管许多记者也承认记者团体的不成熟与幼小,“我国的新闻记者在资格上并不像会计师和律师那样有着法定的标准,我国记者的团体组织还幼稚得很。那些已经成立的团体来说,会员资格都是限于日报和通讯社的记者。”(44)对上海记者而言,专业是最重要的现代性标准,因为它意味着标准、专业技术和一种职业。但记者毕竟是国民的精神食粮的供给者,对于国事也是国民的代表之一。于是,为发出民族的声音便成为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深刻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民族主义的情感,都市社会中的个体也藉着职业团体融入到抗日救亡的民族运动中,激荡的民族主义促使国家与民众间的联系变得紧密,塑造出了“现代中国”的概念。
    就民族主义的理论而言,著名的社会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研究起点将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他将民族主义这一人造物追溯到18世纪末,也就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期。由法国大革命始,民族主义的现代形态,也就是公民民族主义应运而生。从此,民族再也不是被统治阶级所宰治、借以愚弄操纵黔首的符号图腾,而是被国民所普遍认同的民族国家成员的身份。这一身份认同的历程,由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19世纪中期的美国内战一直延伸到20世纪30年代身处民族危机中的近代中国。由近代上海自由职业团体的民族主义实践,可以感知到,共同面临的危机,使平日沉浸在大众消费社会中的芸芸众生认识到生来如此的“宿命”,使人们在“民族”的形象之中感受到一种真正无私的大我与群体生命的存在。从历史上看,富有爱国心的民族主义者大部分不是穷人,他们是资产阶级,确切地说以中产阶层为多。他们是渺小的人物,但他们也不受穷,本民族里的思想者常常很关注社会上的穷苦大众,同情穷人的处境,考虑着是否能为他们做点什么,这种感情可以移植、扩大到他们对民族状况的认知上。而这些方面又在近代上海表现得尤为明显。由此可见,民族主义一直都是精英政治阶层的意识形态。
    本文想强调的是民族主义是近代中国思潮发展的重要主题,在传统中国,正好是儒家思想让九州臣民承认有一共同语言、文化的华夏文明,在此一文明的哲学思想中,以人为中心成为了大家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士大夫们进而将人的角色放大到天地齐一,故而“以天下为己任”成为中国人最终极的价值观。况且江南历来是科举繁盛,人文荟萃之地,承继江南文化的上海处于中国与西方文明相遇的最前沿,深受外国思想和舶来事物影响,竭力摸索自己的文明身份。于是,近代上海社会的民族主义便有着中国人矛盾和机巧的一面,一方面是希图摆脱落后停滞的中国,所展现的“恨铁不成钢”的自怨自艾心态,进而期望上海负有引领中国其他地区步入未来的天命,但面对外来者的时候又时刻提醒自己的国族身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