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后,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据此,1843年11月17日,上海被迫开埠。根据1845年11月29日《上海土地章程》,英、法、美等列强相继在上海开设租界。开埠通商、设立租界,对上海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影响深远,文化娱乐的消费者构成、消费结构等发生显著变化。 消费主体平民化 开埠前,上海在全国的地位并不显赫,历史也不悠久,宋代成镇,元代设县,明代筑城,清康熙年间设海关,开埠前人口约20万。偶尔观看戏剧、游城隍庙以及年节逛庙会等,为一般人的休闲娱乐活动。 开埠后,上海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构成日益复杂,不仅有来自各省的国内移民,且有来自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的国际移民。1901年,上海有外国侨民8296人,中国人62万人;1911年,外国侨民为30292人,中国人85.1万人。上海的移民有基于经商、办厂需要的,有务工需要的,有求学需要的,还有的基于避难、享乐需要等。无论何种移民的消费支出中,都或多或少有娱乐支出,即使是人力车夫,也会偶尔拿出几角钱喝茶、看戏、听书等,以排遣生活和工作压力。晚清时期,上海文化娱乐的消费主体呈平民化发展趋向,由戏剧、报纸等文化娱乐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即可看出。 开埠前,上海的茶园等场所的消费者主要为富人以及来往商旅。随着市民规模的扩大,戏园等娱乐场所逐渐把消费对象转向大众。1867年开业的满庭芳为一座木结构二层楼,“楼上楼下每位票价一元”,同年开业的丹桂茶园(也称丹桂轩),把消费对象转向大众,根据座位优劣确定票价。清末,为满足大众消费需要,上海大型戏园座位达数千个,中型戏园座位千余个,小型的也有百余个至数百个座位不等,如1910年建成的文明大舞台有座位2800多个。 晚清时期,报纸刊载的内容成为朋友相逢聚会、街头巷议的重要谈资。孙宝瑄曾说:“报纸为今日一种大学问,无论何人皆当寓目,苟朋友相聚,语新闻而不知,引为大耻。”因报纸消费需求旺盛,销售规模不断扩大。正如1910年《图画日报》第151号《上海社会之现象:报馆晨起卖报之拥挤》所说:“沪上自风行报纸后,以各报出版皆在侵晨,故破晓后,卖报者麇集于报馆之门,恐后争先,拥挤特甚,甚有门尚未启,而卖报人已在外守候者,足证各报消畅之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