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其他一些关于北大汉简的学术报道中提到,北大汉简保存了汉代贵族阅读典籍的原始面貌。能否为我们展开讲讲“原始面貌”的所指? 朱凤瀚:目前发现的汉代大墓不一定会出简,简还不能确定是否属于随葬制度的内容。可以确定的是,当时不管是什么样的王侯,作为贵族子弟早期都要读书,这是王室教育的一部分。《周礼》中曾提到,贵族子弟要读书,史、诗都在读的范围内,不管该人后来有没有政治上的发展,但对其的教育是很看重的,这跟清代其实一样。像最近发掘的刘贺墓,墓穴边廊西北角上专门隔开了一块地方用来放书。 李零:汉代会出土一些简,是因为汉代的诸侯王是有老师教他们读书的。刘贺的老师就是当时很有名的传《诗经》的王式,刘贺被废后,王式受连累,被问有无谏书,王式答:我教他读《诗经》,305篇,篇篇都是谏书。而王式也靠这个捡了一条命。可见诸侯王身边有王式这样的人教他们读书。 朱凤瀚:以前发掘或清理的墓葬里发现的书,比如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之墓)是西汉早期的墓,里面的东西虽然大多残破,但是书的种类按照文献分类是比较全的;还有定州西汉晚期墓葬,其出土的书从类型上看也比较全。北大汉简没有确切的墓葬可考,也不知道墓葬规格大小,墓主身份也不明确,但从简的形制和抄写质量来看,抄手的水平很高,且书的种类很丰富,近似于其他高等级汉墓。由此可以管窥西汉时期社会上层包括知识分子群体的知识结构:比如里面必须要有《日书》——《日书》在墓葬中的分布上至皇室、下至百姓,反映当时人的信仰和生活习俗;有时也会有医书,这里可能存在一定的个人偏好。另外还有其他构成:比如史学类的、诗赋类的,后者在北大汉简中就有,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墓主的文学修养。若宏观地看这些竹书的组合,能看到当时社会的知识结构,他们读什么书,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知识高度。 文汇报:《苍颉篇》是失传已久而深受学界重视的重要字书。2008年甘肃水泉子村发现七言本的木简《苍颉篇》。整理出了北大汉简中的《苍颉篇》后,我们对《苍颉篇》的认识是否会有所发展? 朱凤瀚:早先王室子弟有读书的规矩,所以出土的东西里可能有他们读过的书,比如《苍颉篇》。但是大家都感到奇怪,这种识字的东西,类似于小学课本,为什么还搁在墓葬里,就好比,老先生去世了,总会放他最后的作品和著作,而不会把他的小学课本放进去。如此说来,可能《苍颉篇》的意义还不只是识字课本。 李零:《苍颉篇》在秦代时与汉代的作用还不一样,秦代时是用来培养官吏的,相当于现在公务员考试所必须掌握的知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