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人们熟知“四大发明”,现在有了“88项发明”。是什么让你们选择了这样一个课题呢? 张柏春:流传了一百多年的“四大发明”的说法,实际上是从西方的视角去评价中国古代发明创造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但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远不止这些。例如,水稻、大豆等作物都是中国人最早开始栽培的。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全世界大概三分之一人口的主食,这个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当然是很突出的。再比如,瓷器满足了人们的广泛需求,是中国古代长期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之一。这个发明还不重要吗? 科技史为公众理解科学技术,理解世界文明进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公众对此有很大需求。其实学术界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有丰厚的成果,出版过许多大部头的学术专著和丛书,但这些书读起来耗时多,比较枯燥,公众不容易很快理出头绪。我们进行这项研究,就是为了能让读者用较短的时间就了解一些重要的发明创造,让科技史走近公众。 记者:2015年时研究组就提出一些思索,比如为何盛唐时科技不发达,反而宋代科技比较辉煌,又在元末后陷入停滞?这些问题现在有答案了吗? 张柏春:应该说,这些问题非常复杂,短时间难有比较满意的答案。李约瑟写出中国科技史鸿篇巨著,却未完成结论那一卷。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历史,可以做出不同的解说。我们注意到,在历史发展的某一个阶段,可能经济发达程度与科技发达程度不一定成正比。这种现象可能与大家一般的认知不同。 中国古代或许在某些领域,比如力学理论方面落后于古希腊,但仅以“知识体系的缺陷”为理由,还不能解释科学技术发展的全貌。我觉得,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经过长期的积累,到宋代达到比较成熟的程度,基本满足了小农经济社会的需求。在鲜见变革的传统农业社会,当科技的“供”与“求”基本相称时,发明与创新的动力是不够强的。 我们希望随着科技史研究的深入,学者们会有新的发现和心得,不断认识中国的科技传统,完善发明创造的清单。 (光明日报记者 齐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