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者:李伯重(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 时间:2014年7月4日 地点:清华大学 整理:邓哲远、王凡帆 不同的社会之间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这些共性和差异,都只用通过比较才能清楚地看到。因此,只有在比较的基础上才能知道各个社会的异同。由于这个原因,比较是史学(特别是现代史学)的基础。 比较史学与中国历史 比较史学是什么?是通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验证我们对历史认识的一种方法。在西方,比较的观念出现很早,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有之。这是因为欧洲从来就不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各个国家和民族互相接触交流频繁。在古典时代,希腊人、罗马人把自己和其他人做了比较,认为其他人都是野蛮人。古希腊人和罗马人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越性。希罗多德、塔西佗等古典历史学家的史学就是建立在这种比较的观念之上的。到了近代,随着民族国家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展,不同社会的比较变得越来越重要,学者们也在此基础上探求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孟德斯鸠、伏尔泰、亚当·斯密等人都进行了不同社会的比较。其中伏尔泰将中国和欧洲进行比较,对中国的评价非常之高。在他心目中,中国文明的代表孔夫子是最聪明睿智的人,因而他最得意就是别人称他为“欧洲的孔夫子”。到了近代,历史学家也都不同程度的把历史上各个不同的民族加以纵向和横向的对比,通过对比来说明他们思想体系。孔德把比较研究作为探求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主要方法,并列举了比较研究的三种方式,这是对历史比较方法的最早的理论探索。但比较史学真正形成一个独立、系统的史学流派,是20世纪初的事情。随着世界各地联系更加密切,比较史学也成为一个独立的史学流派。在当时,比较史学很受欢迎,就是普通大众也爱读比较史学的作品。比如斯宾格勒的作品《西方的没落》,语言十分晦涩,但也成为大众读物。英国学者汤因比出版了大量比较史学的著作,都为大众接受。现在中国人常说的“东方文明”、“西方文明”等很大、很抽象的说法,都是来自汤因比“九大文明”的理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比较史学逐渐成为一门专业学科,特别是到了二战以后,这个学科变得越来越专业化,因此也变得不再受到大众欢迎。 现代中国史学和比较史学有极其密切的关系。现代中国史学出现于20世纪,是来自西方的舶来品。像现代中国史学的奠基者陈寅恪先生等,就是从西方现代史学中汲取了基本的治学方法,用来建构中国的现代史学的。由于现代中国史学是从西方以及苏联引进的,因此当今我们耳熟能详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基本史学概念,都是外来的,在从司马迁到清代乾嘉学派学者的著作里并不存在。使用西方引进的理论、方法和概念来研究中国历史,就意味着把中国与西方进行比较。当然,在比较的过程中,很多人发现从西方经验得出的许多理论、方法和概念不适合中国,因此正在改进。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个部分,因此只有把中国历史纳入世界历史的范围之中,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研究中国,才能真正认识中国。特别是到了今天,中国是地球村的一个重要成员,我们更应当从全球史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也就是要从新的视野来进行比较。 以往的比较研究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第一,大多是简单化的比较,比较对象通常过大、过于抽象大(如比较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等);第二,常是描述性的比较,只触及表象,没有深入探讨本质上的不同。例如我看到有一本书,题为《东西方经济发展比较研究》,翻翻目录,发现此书在很大的研究题目下,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论述,做出非常宏观的描述,从而为大提供了一种泛泛的对“东”、“西”文明的看法,但是对于研究经济史的学者来说是颇有问题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