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时代的召唤,实践的沃土,成为中国学术创新的动力源泉。当前,社会思想观念空前活跃,各种思潮跌宕起伏。挺立时代潮头,深入研究和科学辨析这些思潮,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求是存真、释疑解惑,是提升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推进当代中国学术繁荣发展的重要进路。基于这一认识,《中国社会科学报》评论版推出“思潮辨析”学术专版,邀请专家学者,围绕一些思潮的思想脉络、理论根源、历史背景、现实影响、应对之策等问题展开讨论。专版从辨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切入,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学术主持 王 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研究室主任) 对谈嘉宾 邹诗鹏(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胡大平(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刘贵祥(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虚无主义:从“欧洲病症”扩展为“时代病症” 1 虚无主义起初是一种“欧洲特产”,它从一诞生起就和西方的形而上学传统勾连在一起。随着“现代性”的展开,虚无主义也从一种独特的“欧洲病症”扩展为一种普遍的“时代病症”。 王广:近些年来,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思潮,不断渗入历史、文学以及价值观等不同领域,在治学方法、研究路径和文化心理等方面均产生了更加明显的影响。同时,这一思潮也得到了各学科的专家学者越来越深入的反思和剖判。从历史上看,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思潮,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其产生、嬗变的复杂的“路线图”。厘清这一思想脉络,对于我们更加有效地抵制虚无主义思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邹诗鹏:从历史上看,虚无主义乃基督教有关千禧年主义(millenarianism)的必然的衍生形式,但虚无主义本身又根植于西方的超验根源及其理性形而上学传统,当巴门尼德将非存在即无与存在严格区分开来时,即已经给出了虚无主义的理据。但古希腊时代不可能形成虚无主义思潮——传统时代因其匮乏性质,总体上缺乏虚无主义产生的土壤。人们批判的虚无主义,更加深层的是价值虚无主义。价值虚无主义是在现代世界泛滥开来的,它是物化时代以及过渡性时代的精神症候,是“现代性”的伴发症。诸多“现代性”或“后现代性”问题,如资本、技术、文化工业、异化、物化、剩余、拜物教、世俗化、后启蒙、后宗教、后现代主义、消费主义、时间、空间、身体、哲学的终结、形而上学的终结、历史的终结等,都与虚无主义有着内在的关联。 胡大平:今天,人们将虚无主义理解为一种思潮。这一做法,正确地阐明了问题的严重性——“虚无”具有像病毒一样的“传染”性质,弥散成一种涌动着的情绪——但也错失了某种至关重要的问题,作为一种主义,“虚无主义”并非像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等那样,是一种具有确定代表人物、核心纲领甚至具有运动支持的社会思潮,而是存在之根基的消失或存在本身丧失了意义的那种动态。按照尼采的说法,虚无主义乃最高价值的贬黜,它是“现代性”的核心特征。 如果按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理解,虚无主义与这个信条——“既然上帝不存在,则什么都可以做”——联系在一起,那么,无论虚无主义有多少种表现,它总是“上帝之死”的产物。这也正是尼采以及海德格尔等人的基本结论。但是,“上帝之死”本身正是欧洲“现代性”漫长历史之中产生的文化后果。 因此,要真正把握虚无主义之本质,并非像尼采和海德格尔主张的那样成为虚无主义者,而是必须深入欧洲“现代性”的历史。随着工业文明的全面胜利,人们发现自己生存的形而上学根基瓦解了,自己处在一种不确定之中。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以其摧枯拉朽的力量刷新了欧洲的面貌,开始让多数人直接体验到废墟感。敏锐的浪漫主义诗人和艺术家最早捕捉到被“现代性”之繁荣所掩盖的空洞的基础,开启了虚无主义性质的、反思的历史。 刘贵祥:虚无主义从诞生开始,就面临着18世纪以来启蒙理性和浪漫主义“相互争执”的思想氛围。二者都是对“现代性”的一种“反应”,差别只是“反应的方式”不同。到了19世纪,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人存在的二元分裂达到了空前尖锐的阶段,人生命活动的自身分裂作为一个基本的经验事实,引起了当时各个领域的思想家的共同关注。如何克服近代以来造成的人自身活动的分裂,成了浪漫主义和启蒙理性的共同主题。 虚无主义起初是一种“欧洲特产”,它从一诞生起就和西方的形而上学传统勾连在一起。随着“现代性”的展开,虚无主义也从一种独特的“欧洲病症”扩展为一种普遍的“时代病症”。反思“现代性”,连带地就要反思“现代性”的思想根源、运作机制、现实后果、发展趋向等问题。这样一来,虚无主义成为哲学中的核心话语,而且讨论虚无主义和讨论启蒙传统、形而上学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指证“虚无主义乃是欧洲历史的基本运动”。在海德格尔看来,虚无主义首先指向现代的一项基本事实,这就是欧洲历史即将扩张为世界历史,而且这种扩张甚至还是灾难性的。他认为正是尼采第一次用“上帝死了”这句话表达出了“二千年来西方历史的基本命运”。所以,海德格尔认为研究尼采所谓的虚无主义其实就是在研究当代人自己的“地位”和“处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