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的文明道路 真正的问题在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造性地实现民族复兴大业,走出不同于欧洲“现代性”的新文明道路。 刘贵祥:马克思主义如何应对虚无主义已经成为时代的“新课题”。在我看来,历史唯物主义在抵制虚无主义方面,其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揭示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感性活动异化机制”而不仅仅是“超感性世界的坍塌”。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和海德格尔根本不同。海德格尔将虚无主义的根源看成是“超感性世界的坍塌”必然引起的历史运动。马克思认为,形而上学的终结所导致的虚无主义本质上属于一个人类的感性活动本身发生自我异化的问题,探究虚无主义的思想根源只是感性活动异化的一个方面。对马克思来说,真正历史科学的任务就是要分析人本身的感性活动的力量如何经过若干社会发展阶段而成为奴役人的力量。所以,对待虚无主义,首先应该认清虚无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然后才可能对症下药。 第二,探求克服虚无主义的途径在于对“现代性的批判”而不只是“技术追问”。虚无主义和“现代性”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资本和现代意识形态的共谋则构成“现代性”的两根支柱。克服虚无主义首先需要彻底透视和批判资本和现代意识形态之间的“运作机制”。海德格尔虽然从技术的角度对“现代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技术作为座架(Gestell)”只是“现代性”的一种表现而已,而且,他的追问只是澄清技术发生的思想根源而已。至于技术运作的经济、社会、政治根源和积极作用,他完全不涉及。这是海德格尔思想的局限。但是对马克思而言,仅仅“追问”和“沉思”还远远不够。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具有比海德格尔更为恢弘的视野。按照马克思的思路,如果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源在人类感性活动的自否定机制,而且虚无主义主要是一个“历史事件”而不只是单纯的“思想事件”。那么,对马克思来说,在揭露了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源以后,最重要的就是寻求克服虚无主义的现实途径。 因此,第三,克服虚无主义的方法是“实践变革”,而不只是“存在之思”。按照马克思的思路,虚无主义的根源在人类感性活动本身之中,克服虚无主义的方法就在于对“现代性”的批判,那么,最后的办法其实只有一个,这就是实践变革。用马克思的哲学名言来说就是:“哲学家只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胡大平:只要既有的欧洲“现代性”道路不发生“大转型”,西方任何一种思潮、一种理论或科学体系都不可能克服虚无主义。历史地看,卡莱尔的英雄崇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信仰、尼采的超人等,都是克服虚无主义的流产方案。 当“现代性”在全球遭到反思,新文明成为一种渴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一种替代的可能,在我们回应虚无主义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必将发挥核心的作用。不过,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直接提供解决虚无主义问题的答案,而是为我们创造克服虚无主义的生存提供了方法论。真正的问题在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造性地实现民族复兴大业,走出不同于“现代性”的新文明道路。 那种以为“答案是现成的”懒人思维从来都不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更不符合当代世界历史变迁的潮流。70多年前,王亚南先生就指出:在积极的意义上,我们能认真地创建出一种合理的社会经济关系,则我们可能贡献世界的,就不是固有的“人生向上伦理情谊”,不只是适用于那种合理社会经济关系的新型伦理精神文化,同时必然伴有在那种合理社会经济关系下,在新的道德教化中可能创造出的一切精神的物质的文明。虽然中华民族的现代化是被欧洲列强逼出来的,不过,不是什么西方人的“恩赐”而是那种“认真的创造”才使我们走出民族存亡的危险境地、创造出今天的奇迹。费希特说过,我们的时代据以建立和存在的一切伟大、美好的东西,都只是靠我们的先辈为理念作出的牺牲而实现的。在今天,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征途中,正是历史给我们这种自信,不断创新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鼓天下之气、定天下之本、强天下之势、成天下之治。 王广:感谢三位专家的精彩阐述。虚无主义有着极为复杂的西方思想史渊源,又以历史虚无主义等不同的变种形式出现在中国。但我们相信,中国的建设、中国的发展,将为抵制虚无主义及其变种形式提供最厚实的依托,同时凝成独具特色的中国精神和文化自信。这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