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访谈 >

思潮辨析:虚无主义的起处(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newdu 参加讨论

    2 西方“现代性”在根子上包含着巨大空洞
    虚无主义运动便是这个空洞逐步在文学、艺术、道德、哲学等一切意识形态领域的弥漫,它最终威胁着要吞没“现代性”本身。
    王广:现在人们一般把尼采指认为虚无主义的集中表达。的确,尼采曾在《强力意志》中宣称,欧洲自19世纪中叶进入了虚无主义时代。海德格尔还认为,“虚无主义乃是欧洲历史的基本运动”。今天,我们如何理解这些判断?
    邹诗鹏:尼采对虚无主义的区分是值得注意的,他区分了积极的虚无主义与消极的虚无主义、古典的虚无主义与现代的虚无主义。实际上,尼采是把古典的虚无主义看成是积极的和肯定的虚无主义,而现代的虚无主义即消极的和否定的虚无主义,尼采批判的是现代的虚无主义,即价值虚无主义。然而,“现代性”的精神文化并没有走向尼采所谓“积极的虚无主义”,而是陷入“否定性的、消极的虚无主义”,陷入消极颓废的精神处境。实际情况正如尼采所言,虚无主义已成了“颓废的逻辑学”。虚无主义这一在传统时代最终被否弃的负面的价值,已成为当今时代很多人的价值观立场,成为较其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前辈”更为“名正言顺”的理由。当下时代,价值虚无主义呈加剧之势,它已不只是对上帝以及神圣意识的否定,也是对人的各种规定性及其存在方式如人类性、历史、文化传统、民族性、公共性的否定,从而导致各种形式的价值虚无主义,其中显然包含历史观上的虚无主义。
    刘贵祥:理解尼采和海德格尔这些论断,首先要理解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因为在海德格尔的视域中,虚无主义的“发生”和形而上学的“解体”完全是内在相关、不可分割的。对此他有明确的论断:“形而上学是存在的历史的一个时代。但在其本质中,形而上学就是虚无主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开始就演变为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一开始就遗忘了“存在”而只思“存在者”本身,因而他认为,由柏拉图主义奠基的“感性世界—超感性世界”的二分模式,在西方历史的发展中,本身就包含着虚无主义发生、发展的必然性。因而,他才有“虚无主义乃是欧洲历史的基本运动,而不是任何人主张的观点和学说”这样的判断。
    王广:胡老师怎样看这一问题?
    胡大平:大家谈的都有道理,我再拓展一点来谈。在反思虚无主义文化史的过程中,人们总是过于轻易地将尼采视为它的最显著代表,但这是一种懒人思维的产物。
    迟至19世纪中叶,欧洲思想界已经普遍地看到了时代的错乱和生存的焦虑。众多面对虚无主义的思想家,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克尔凯郭尔,一直到20世纪的海德格尔,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看到了上帝在基督教欧洲的死亡,从而对存在、不朽、道德、意义进行了全面的怀疑,以尼采的话来说,对一切价值进行重估。他们都不是虚无主义者,而只是以虚无主义的方式来诊断时代,从而试图找出克服它们的道路。我们看到,在其中,似乎只有陀思妥耶夫斯基重新走上了上帝信仰,而其他人则以神秘的信仰给我们反思欧洲留下了复杂的思想遗产。之所以如此,重要的原因在于,在追溯虚无主义之历史起源时,他们都倾向于追到欧洲文明的起点,例如尼采认为文化之颓废源自根子上的颓废,它在苏格拉底那里便形成了,从而将虚无主义宿命化了。这一点,在斯宾格勒那里也可以看得很清楚。在他看来,西方浮士德文明,最终形成了金钱和机器的霸权,在其制高点上,“金钱也到了它的胜利的尽头,最后的冲突——金钱与血之间的冲突——已迫在眉睫,在那场冲突中,文明将获得它的最后的形式”。
    从浪漫主义文学艺术到尼采再到斯宾格勒,虚无主义都被视为正在欧洲蔓延的颓势,为阻止其破坏性后果,弗里德里希那样的艺术家重新提出“我是谁”这个问题的考量;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主张再度回到上帝的怀抱;卡莱尔诉诸英雄崇拜;克尔凯郭尔求助神秘的信仰;尼采高举“永恒的轮回”之锤进行思考,呼唤超人。每一个人都认为改造世界是必要的,也都可以说是向前看的,但没有一个人思考彻底的社会革命之道,敢于提出从根子上解决虚无主义生长的环境问题。
    从思想史角度说,当存在本身成为孤零零的事实,哲学必须为这个事实提供根基和确定性保障。这就是为什么德国古典哲学将理性发挥至极的原因,也是它为什么必然瓦解的原因。理念论(唯心主义)掩盖了矛盾,但后来的马克思正是通过正视矛盾开始新的思想起点的。无论如何,记住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正如熊彼特“股票交易是圣杯的可怜替代品”这个名言所表明的,货币经济最终贬黜了基督教所代表的欧洲最高价值,这使得建立在其上的整个西方“现代性”在根子上包含着巨大的空洞,虚无主义运动便是这个空洞逐步在文学、艺术、道德、哲学等一切意识形态领域的弥漫,它最终威胁着要吞没“现代性”本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