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占台湾:跻身帝国主义国家 以“出兵台湾”为远因的日清战争的结果是,1895年4月中日双方签署《马关条约》,日本获得台湾及澎湖列岛。但以反对将台湾割让日本的台湾汉族实力人物和地主阶层为中心,台湾民主国发出“建国宣言”,由此揭开了针对殖民地化的抵抗运动。 正如当时日本元老之一的松方正义所言,台湾是日本的“南大门”,是“北守南进之策的第一步”。占领台湾被视为直指印度支那半岛及马来半岛,乃至进一步向南洋群岛扩张的保证。事实上,之后台湾作为日本真正落实南进政策的一大据点,已经被明治政府领导人明确定位下来。 与此同时,德国、俄罗斯、法国等当时各路列强同样也对据有台湾及澎湖列岛极度关心。为此,日本急于抢占先机,军事占领台湾。即便在台湾陆续付出巨大代价,也要强行推进极为残酷的镇压占领,为明确帝国主义国家的地位而强占台湾。 在占领台湾的过程中,日本转变为名副其实的帝国主义国家。占领台湾成为非常清晰的确定日本帝国主义性质的历史事实。在台湾,日本暴露了以武力对亚洲民众进行极为残酷的暴力统治和镇压的体系,全面暴露了民族主义及排外主义的歧视意识。 通过日清战争10年后发生的日俄战争,日本获取南桦太(即萨哈林岛南部———本报注),以及关东州租借地和满铁附属地等。其后,1910年8月,日本又强行吞并朝鲜。1914年8月,日本又进一步与德国开战,占领德属密克罗尼西亚的俾斯麦群岛等地。如此一来,日本帝国以战争手段实现资本主义化和近代化,同时在不到半世纪的时间里,成为与欧洲列强一样拥有殖民地的国家,扩大了日本的经济圈。 对于日本帝国而言,扩大和维持经济圈,确保从这些占领地区获得的利益,成为日清和日俄战争后最大的国家目标。换言之,获得的占领地区必须作为经济圈被有效充分利用,在这些地区获得的利益必须被流转回日本国内。为完善这样的结构体制,就要求有按照一定方针执行的经营战略。从这个意义说,可以把日本帝国的经营内容和经营战略称为“帝国经营”。 围绕着“战后经营”的方法,当时日本上层内部的对立和协调关系变得复杂。最后,随着占领区日益扩大,日本为维持占领区而被迫扩充强大的军事力量并变得保守。以军事力量为背景在占领区构建强权控制体制的过程,反而令日本的国力疲惫不堪。从这个意义上说,“战后经营”不仅是“经营”占领区。在日本帝国发展过程中,既伴随着极大的内部压力,也承受着巨大的外部压力,内外因素同时持续动摇着日本帝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