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应以工业为前提 陈序经运用文化学理论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引生乡村建设运动的集中讨论。乡建运动于1926年展开,到1936年告一段落。内中约有一千余政府、民间团体及一万余农学会,在北到河北,南至广东,西到四川,东至浙江,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探讨和实验。尽管轰动有时,但乡建运动几乎全军覆没。与乡建相伴,反对之声从未停止过。1934年梁漱溟在定县召开的乡建工作讨论会上,主张融合西洋都市文明(工业文明)与中国乡村文明(农业文明)而成一新文明,实现中国民族自救。陈氏撰文《乡村文化与都市文化》,指出:西洋文化既不只是都市文化,中国文化也非只是乡村文化。作为现代西洋文化特质的科学与民治,“差不多完全是都市的产物”。西方都市的发展,差不多就是乡村的发展。反之,中国乡村文化,造成中国数千年来的文化停滞。乡建的目的其实就是西洋化,但用中国乡村文化调和西洋都市文化则根本行不通。1936年陈序经发表《乡村建设运动的将来》表示对乡建前途“颇感觉悲观”。他指出:乡建“工作与方法好像都不能名实相符”,“还未超出空谈计划与形式组织的范围”,“对于乡村,对于农民,精神方面固少有建树,物质方面更少有改造”;乡建“目标是救济乡村农民”,而乡建却“养出”“思想浮躁”、未能真正深入农村、“吃乡建的新阶级”。此文发表触发“众愤”,《独立评论》、《民间半月刊》、《文化与教育》、《政闻周刊》均发文,告劝陈序经不要再给乡建泼冷水、迷惑青年人的“心思”,而应予以善意的鼓舞。陈氏发表系列文章,回应批评。在《乡村建设理论的检讨》中,坚持文化进步说,指斥乡建者违背文化演进趋势,恢复以农村为代表的业已毁损的传统文化,是不折不扣的文化复古论;并指出乡建领袖提倡新教育、新科技与新知识,其本身即说明复古终无前途。在《乡村建设运动的史略与模式》中,全面回顾近10年乡建工作,总结出邹平山东乡建研究院、定县中华平民会与青岛市政府乡建三种模式,并指出青岛模式的成效远高于山东、定县模式的原因,即在其乡建工作以都市为依托。内中体现文化中心论。在《乡村建设运动的组织与方法的商榷》中指出:乡建组织“数目过多、发展之速”,却缺乏联络、遇事推诿、经费支绌,因而难免失败;因都市是人才、经济的重心,乡建工作应在都市附近开展。1943年底陈序经又发表《乡村建设的途径》,再次总结乡建衰败之主要原因,在于以农为本,反对工业化;进而提出乡建应以工业为前提,以都市为起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