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以养廉的理论前提是合理的俸禄制度 从历史角度考量,“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官吏的廉洁对于政权的维护与发展十分重要。“颁俸禄以养廉,禁贿赂以防奸。”要发挥俸禄对于廉政的重要作用,需要建立合理的俸禄制度。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确定合理的俸禄量,使官吏的治绩与其俸禄所得达到相对的平衡,使俸禄的支出与国家府库收入相符。合理的俸禄制度不仅有利于减轻国家财政负担,而且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稳定与廉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俸以养廉。 树立合理的俸禄标准,建立合理的俸禄制度,需要注重综合为治。具体有以下三点: 第一,维持官员数量和俸禄标准的相对稳定,使俸禄总量控制在府库收入所能承担的合理范围内。 历史上的王朝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都会面临俸禄日厚以及官吏数量日增而导致的越来越庞大的俸禄支出。俸禄的支出是以国家府库收入为前提的,其结果只能是通过征税赋、发徭役将之加诸百姓,这样就容易激发经济与政治的危机,引发社会动荡。为此,控制官员人数,规定合理化的俸禄计量标准具有深远的意义。这就要求: 其一,控制官员人数。“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士大夫众则国贫”。冗官冗费是封建社会的瘤疾,直接导致了俸禄总量的增加和国家财政的重负。《唐律》专设规定以控制官吏数量,禁止滥设。“署官过限及不应置而置,一人杖一百,三人加一等,十人徒二年。”宋太祖曾倡导“与其冗员而重费,不若省官而益俸”。通过精减官吏数量来提高官吏待遇,以免加重财政负担。 其二,规定合理的俸禄计量标准。俸禄的标准既要与府库收入相符合,也要根据当时物价的浮动及购买力水平而随时调整。同时,还要对俸禄的标准进行横向考察,即把官员的俸禄收入与当时其他社会群体的收入进行比较。只有这样才能衡量出官吏俸禄收入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与位置,对俸禄状况做出较为客观的认识,从而得出相对科学的俸禄计量标准。以宋明两朝为例,宋朝官员俸禄优厚,然其物价水平较高,其他阶层收入也高;明朝官员俸禄微薄,但明时物价低廉,官吏与其他阶层收入相差十分悬殊,官吏较之当时社会的其他阶层,已属高薪。 如上所述,俸禄关乎财政、税赋、廉政等各方面。“尔俸尔禄,民脂民膏”。讲求俸以养廉,需要综合为治。一方面要尊其位,厚其禄,保障人才清正为官之所需;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俸禄支出在财政中的份额,不可导致税赋太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