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证明问题百出 我们现在来看一看,孟子是如何来论证人性本善,以及孟子为什么一定要坚持人性本善。 事实上,孟子并没有能够从科学和逻辑的角度证明人性本善为一事实。孟子为了证明人性善,他几乎是用尽了所有的方法。我在很多年以前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孟子的逻辑》。我在这篇文章里面列举了孟子著作里面所出现的种种逻辑上的混乱和错误。孟子是一个非常有正义感的人,是一个非常有激情的人,但是孟子在逻辑问题上确确实实是出了很多很多的错误。在这篇文章里面,我也提到,孟子对于人性本善的这些论证实际上都是属于不完全论证,也就是说孟子并没有能够证明人性本善。比如,我们知道,比喻不是一个论证的方法,但是,孟子有的时候就用比喻来论证。告子曾经有这么一段话,告子说,人的本性没有善恶,就像水不分东西一样,挖开东边它就往东边流,挖开西边就往西边流,水是往东流还是往西流,不是水的本性决定的,是由外力的引导决定的。从孟子转述的告子的这段话来看,应该是告子先有了这样一个观点,然后用水的不分东西来予以说明。告子用比喻来说明他的观点,是可以的,比喻确实可以用来说明,比喻本来就是一种修辞方法。但是孟子接过告子的话题,用比喻来论证,那就出问题了。孟子是怎么来论证的呢?首先,孟子说,水确实不分东西,但是,水难道不分上下吗?应该说,孟子指出这一点真的是非常智慧,孟子看到了水往东流往西流不是本质,水往下流才是本质。这一点孟子确实很厉害,而且应该说,孟子这一句话就可以驳倒告子。但是接下来孟子用水一直往下流来证明人性本善,这个论证就不成立了。孟子的原话是这样:“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我们来看看这一句话,他说人性没有不善的,就像水没有不往下流的一样。在这个论证里面,有两个问题。第一,水往下流,今天的科学,地心引力的学说已经证明了,水往下流也不是水的本性,仍然是有外力的影响。当然这一点我们可以原谅孟子,因为孟子毕竟生活在万有引力发现之前,我们可以原谅他。但是,首先,水无有不下,与人性之方向并无任何关系,无论事实层面还是逻辑层面。其二,水无有不下,至多只能够说明人性有一定的方向,而不能够证明人性有特定的方向。比如说我们把孟子的原话改动一个字,孟子的原话是:“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我们就改动一个字,把孟子极力证明的“善”改为他极力反对的“恶”:“人无有不恶,水无有不下”,不也可以吗?甚至,根据孔子讲的“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子贡的“君子恶居下流”,向下流的水,与人性之恶,倒有着更多的可比性。 孟子在证明人性本善的时候,他除了用一个比喻的论证之外,他还用一些类比证明,比如他说人的眼睛有共同的对于美色的爱好,耳朵有对于音乐的共同的爱好,口腹有对于美味的共同爱好,由此,他说,人心也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并且这个爱好就是善,就是义。显然,这同样是不成立的证明。孟子还用了一些经验的论证,我们知道,经验论证属于举例论证,举例论证实际上也不是一个完全的论证的方法,我在这里不想做展开,我只是想说一下,孟子实际上并没有能够证明人性本善。严格的说,孟子并没有能够从逻辑学和科学的角度来证明人性本善。 但是孟子非常坚定的一定要认定人性本善。这一点让我本人在很长时间里面一直很困惑。孟子为什么一定要如此坚持一个他自己拼命去证明而又没能证明好的一个观点呢?后来我发现,孟子的这个思路,不是一个科学家的思路,而是一个思想家的思路,是一个伦理学家的思路。他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人性本善是“好”的,而并不是说人性本善是“真”的。为什么“人性本善”是一个“好的”信念呢?孟子自己有一句话,他说“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这一句话的意思我琢磨了半天,我想他可能有这么一层意思,就是说我说人性本善,但有人说人性不善,可是,你们知道吗?说人性不善会有严重的伦理学的后果的。 那么,我的理解,孟子说人性本善,并非执着于人性问题,而是要据此解决一个非常重要的伦理学的问题。什么问题呢?“前道德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