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评论 >

历史虚无主义的关键概念是历史偏见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报 胡宇哲 参加讨论

    偏见问题关联到历史学的核心领域,也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关键概念,对于它的探讨在历史学中具有特殊意义。
    偏见问题在历史学的发展中始终被争论不休。中国史学在很早就强调要 “秉笔直书”,“不隐恶,不虚美”;同样在西方史学中,对于偏见的警惕也早已有之,从希罗多德开始,就区分他自己亲眼见到的和别人告诉他的事情,而修昔底德同样要求把想象与事实严格区分开来。但与这种对偏见的拒斥并行存在的是,中西方的史学发展中,从来都不缺乏偏见的身影。中国史学的褒贬传统,史馆与官修史书体制,使得中国史学书写的政治与伦理意涵强烈,这就形成了巨大的张力。同样在西方史学中,马基雅维利的史学、基督教史学、兰克史学也都充满了自我的偏见。而在近代由笛卡尔开始的主客分离的认识论探索,使偏见问题在新的角度被反复提起,即我们如何(可能)从自我出发去把握过去(这个客体)?维科、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狄尔泰、李凯尔特等都分别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但这个问题却没有消失于无形,始终困扰着史学家们。
    随着理论的发展,近代以来包括伽达默尔、德里达、海登·怀特、凯斯·詹京斯等人,对偏见的争论又有了新的变化。他们往往借偏见的名义,否定过去的客观存在,否定正确价值观对史学写作指导的必要性,要么将所有偏见合法化,要么将所有主观因素(包括价值观的指导)都归入偏见而加以拒斥,都走上了一条历史虚无主义的道路。而与这些理论相对立的,即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
    对偏见问题的混乱认识,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对偏见这一概念没有进行合理的分类分析,应将合理的主观因素、价值蕴涵同不合理的偏见区分开来。我通过四个层次进行了这样的区分。一是偏见的对象层次,包括档案记录者的偏见、史学家的偏见和读者的偏见。二是偏见的产生层次。包括合理的理解前结构、不合理的后天自我偏见、史学家的时代关怀。三是历史的书写层次。历史作为一种叙事,其行动必然包含着“价值”与(必要的)“想象”,这与那些偏见并不相同。四是历史的评价层次。充满偏见的历史作品根本不能放在历史的行列中进行比较。
    通过一种分类分析的方法,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把握偏见问题的本质。对偏见的克服,是历史学在客观性的维度上为自己进行的辩护。这样一种辩护,必然地由客观性逐步走向历史学家主观性的反思,再进而进入广大读者的主观性的观照。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对偏见的认识得以逐步清晰,也使我们了解到历史写作中所必然蕴含的价值维度。从偏见的问题出发,我们首先追问过去究竟是怎样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又开始思考历史学家如何书写的问题,最后我们必然又来到了历史写作对当前社会(读者)的意义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对偏见问题的追索,使我们一步步了解到这个问题的深刻内涵,最终使我们发现,偏见问题不仅仅是一种史学方法上的辩思,更涉及一种史学价值观的竞争。而要克服偏见问题,就需要我们在历史写作中始终坚持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即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唯物史观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在,这就保证了历史学“真”的一面;而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要求我们始终要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就保证了历史学“好”的一面。“真”是历史得以成为历史的基础,“好”则是历史其意义的保证。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