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继续深入系统地研究抗日战争,构建中国抗日战争研究的话语体系,提升中国抗战史研究的话语权,显得非常紧迫和必要。构建和提升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话语权,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从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视角来研究中国抗战,充分展现其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的地位和作用;第二,以追求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为价值取向,反对逆历史潮流的错误思潮;第三,以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淡化党派、阶层、群体利益,力戒狭隘民族主义;第四,以促进中国传统史学方法与西方近现代史学方法的交融为基本途径,既要避免唯古独尊,也要避免食洋不化;第五,以加强与国外各界思想、文化、学术交流为扩大影响的平台,加强话语自信。 三、树立整体性观念,避免“碎片化”倾向 历史是由无数史实交联互动的发展过程,历史研究则是以史实为基础的实证和思辨活动。普遍联系的基本特征要求历史研究必须树立整体性观念,而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则很容易将历史研究导入“碎片化”泥潭。如何树立起整体性观念,避免碎片化倾向,同样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议题。树立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整体性观念并不是倡导框架式的宏观叙事模式。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外部环境的整体性,即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加强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要整合全国学术机构和研究队伍,协调各地党史、军史、档案、政协文史资料、地方志、社科院、高校等部门和机构的力量,扶持民间研究,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国际等领域对抗战进行系统研究;二是抗日战争史研究内容的整体性,就是要把抗日战争看成是一个内部包括多种结构要素的、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多层次的统一体。 避免抗日战争史研究的碎片化倾向,就是要避免有意或无意地斩断抗日战争研究中微观与宏观之间的逻辑联系。一是指要反对将抗日战争进行人为的肢解,各自圈地占山,各部门掌控的文献史料拒绝共享,缺乏不同学科领域理论和方法的交流沟通,各自局限在细小的研究空间中敝帚自珍;二是指将具体的史实从抗日战争整体联系中剥离出来,忽视其时代背景和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关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使抗日战争史研究变成没有思想、没有逻辑的“一地鸡毛”。大量优秀的抗日战争史专题研究成果都是在较好地把握了整体性的前提下取得的,这些专题研究成果累积到一定程度,整体的抗日战争史就能得以呈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