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评论 >

谈谈抗日战争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光明日报 欧阳恩良 参加讨论

    四、加强对话与交流,消解非此即彼的范式壁垒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史、革命史、文化史、社会史等各具特色的理论与方法都对中国抗日战争史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研究“范式”之间又往往被理解为相互对立、相互替代、非此即彼的关系,从而引发了偏执不同“范式”的学者之间的争论。其中从政治史范式向社会史范式的转变,被大部分学者视为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所谓中国抗日战争的政治史研究范式,是与前述革命性话语紧密相关的,即是以该时期的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为论述中心,其关注的对象乃抗战历史过程中异彩纷呈的宏大政治叙事,所依据的材料都是政治方面的文件档案,同时尽量从政治方面去解释抗战史实。而所谓抗战的社会史研究范式,则是主张吸收社会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区、个体等不同层面切入,关注这些因素所形成的社会结构及其变动,民众日常生活、行为观念及其变化,产生变化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等,揭示它们在抗战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及历史作用。
    如何探索抗日战争研究的新方法,成为深入抗战史研究必须解决的课题。在这方面,已有不少学者做出和正在做出有益的尝试。一些学者提出了“重振政治史”的口号;一些学者提出了构建“政治—社会史”的理论;一些学者则提出了“新社会史”或“新新史学”的概念。而综观这些建议,其中都渗透着一个共同的思想,即呼吁加强不同范式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消除非此即彼的范式壁垒。将宏大的政治叙事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挂钩,在坚持唯物史观、以历史学为本位的前提下,借鉴多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综合考量政治与社会环境、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互动关系及影响,被不少学者视为深化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新路径。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