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学评议 >

从“千里长堤”兴修看清代社会权力的转移(4)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 李诚 参加讨论

    四、地方事处权力的官民转换
    “千里长堤”的修筑,体现出清代河堤兴修的两种形式,一是“民堤官修”,一是“官堤民修”。两种兴筑形式在其修筑主体、客体、资金来源以及修筑过程等方面均有不同,体现出了公共事务权力在朝廷、地方、民间三者之间的转换。
    所谓“民堤官修”即是在民间堤堰基础上,由朝廷统一修筑的堤堰。国家发帑并委派河道专员专署河防,而地方官则由明代修堤的主导者演变为参与方、执行者。在“千里长堤”的兴筑过程中,除了国家发帑筑堤外,还有劝用民力等形式。此时国家则从地方事务的主导者变为参与者,同时让地方官员兼任河道事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士绅势力得到了很大发展,后期士绅甚至可以独立主持地方的筑堤事业,是为“官堤民修”。
    除了主持修建的主体不同,官堤与民埝在修筑资金上亦有差别。官堤多由朝廷发帑兴筑,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朝廷拨帑修堤并未形成固定制度,往往与财力相关,不过也并非绝对,如在财政捉襟见肘的同光时期,朝廷也屡从直隶总督李鸿章所请发帑修堤。与其他经费来源相比,发放帑金是官方行为,资金分配及时充足,故而能迅速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但国家对“千里长堤”的投入并不是主动而稳定的,经常是其他资金调拨方式持续了一段时间,如果出现溃堤等险情之后,才动用帑金进行集中整治。
    “官堤民修”的资金来源多出自地方州县及民间。“千里长堤”中来自地方民间的资金多出自朝廷摊派及乡绅捐款。“摊丁入亩”之后的地丁银是摊费的主要来源。清代末期,随着乡绅势力的增长及河堤体系的解体,乡绅捐款修筑本邑河堤蔚然成风。这样在“劝用民力”中壮大的乡绅力量,进一步控制了河堤的管理权。除摊派与绅捐外,还有官员捐俸与商捐等形式。与水利官营的官堤相比,民埝的修筑规模与效果,自然也不可同日而语。
    “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在州县自行筑堤中,以邻为壑,在水利上各自为营是普遍现象,因此导致各种水利纠纷,甚至需要朝廷的调节。“千里长堤”在兴修初期是官方修筑行为,朝廷下发帑金修筑,之后按流域来治理维护,自上而下,凭借国家的力量促使州县协同修筑堤坝,大大减轻了州县间的矛盾。自然,“减轻”不等于消除,长堤修筑后,各州县仍有“昧于自卫之见”的做法,但相较于前,已然进步。不过好光景没有持续下去,同光时期,由于国力不逮,在各地依靠民间义赈修堤的方式已然成风。义赈的发展,相当于加强了民间士绅的力量。
    国力强盛时,国家修筑大型水利工程,一定程度是中央渗透到地方的社会管理中,加强了集权;而国力衰微时,国家无力承担,被迫交出此类大规模的民生工程,接手的则是财力雄厚的地方势力,其力量在广泛参与社会事务过程中膨胀。中央与地方实力,在对峙中此消彼长,而水利工程仅仅是这一过程的缩影。随着地方大员在财力、人力上拥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和主导权,中央集权的地位被动摇,也就不难解释晚清愈演愈烈的地方自治运动了。
    ①与雍正《畿辅通志》相同说法有《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一百三十四《工部》、《续修大清一统志》卷七《顺天府四》、《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十五《保定府》、《畿辅安澜志·清河卷下·隄防》、《清史稿·地理志》等。其余五种说法分别为“千里长堤”经过雄县、新安、清苑、安州、高阳、任邱、保定、霸州、文安、大城、河间十一州县,长七百余里;起于保定府蠡县,终于河间府,长七百余里;起于保定府高阳县,讫于河间府,长度七百余里;起于保定府高阳县,止于天津府西沽,长四百余里;起于顺天府固安县达天津府西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