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在文化上,用西方文化反对社会主义文化。“普世价值”论者认为,西方文化具有普世性,文化也要全盘西化。有人提出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使文化去政治化,“如果当下的中国谋求文化繁荣,不能不汲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彻改阻碍文化发展的制度安排,为文化勃兴创造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首先,这要求给文化松绑,让文化不再为政治服务,让文化不再是宣传的工具,让文化脱离意识形态的桎梏,让文化获得独立的价值和地位”。这样的文化观所主张的文化只能是一种“想象的文化”,就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存在。关于当代文化问题的讨论中存在许多抽象文化观,其特点就是将西方文化价值观视为“普世价值”,既然是“普世价值”,中国的文化发展和改革就应该以此为指导。为了传播这种抽象文化观,有人断章取义地解读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肯定了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现代政治文明的观念。《决议》在第五个问题中写道:‘在人类历史上,在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形成民主和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大解放。’这个观点在整个《决议》中最具世界眼光和现代意识,它一反我们党长期以来对这些西方现代文明理念拒斥和批判的态度,以超越传统意识形态的胸襟,正面肯定和赞扬了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普世价值。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是又一个全新的观念。” 与此相似的“普世价值”论还有不少,有的人提出,中国的改革必须以“普世价值”为指导才能取得实效,“我们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政治、文化、社会诸领域,却仍然坚持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意识形态,严重地阻碍了改革的全面而深入的发展。为什么会这样?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找对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没有找准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没有在指导思想上确立普世价值的观念”。具体分析《决议》,根本得不出上述错误结论,因为《决议》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的这些观念,又同它们有原则的区别。从根本上说,资产阶级民主是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社会主义在消灭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基础上,为充分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把民主推向新的历史高度开辟了道路。”在这里,《决议》明确指出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阶级本质和历史局限性,何来“普世价值”一说?可见,这种所谓“解读”根本就是断章取义、恶意歪曲。 消极影响:严重削弱和破坏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 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不断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功能之一。青年学生自觉接续奋斗的最重要前提是他们要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基础和正确的政治理想,要自觉抵制“普世价值”的侵蚀渗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