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由于受到“普世价值”思潮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高校领导干部模糊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片面强调专业化和国际化,对“普世价值”思潮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传播扩散听之任之。一些高校在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中,弱化马克思主义类课程,中文专业的“马列文论”、政治学专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历史学专业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等传统基础专业课程被忽视,致使这些课程后继无人。有的教师公开传播“普世价值”思潮、对西方民主理论推崇备至,“这本书(指亨廷顿的《第三波》)语言流畅,看完后触动很大,从中获得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和收获。总体而言,也就是顺应作者的逻辑思维,从对民主进程分析的角度讲,这本书洋洋洒洒从第三波的起因讲到发展趋势,具有完整性和统一性,任何深入其中的人都会被作者精辟的分析所折服”。在这样的学术环境下,有的学生对亨廷顿的民主理论也是佩服不已,“亨廷顿在《第三波》中带有预言性地总结道:‘时间属于民主一边。’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所预设的前提大概就是民主是一种值得期待的优良政体,至少是一种相比较而言最不坏的政体。也许,凭借着《第三波》这本书我们可以称亨廷顿为宣传民主的伟大旗手,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并不避讳别人称他为民主的马基雅维利。” 这样的言论、传播、影响,在高校并不是个别现象,如不加以足够重视,并采取坚决的措施,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将被严重削弱和破坏。这样说,并非危言耸听。 解决之道: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学术的旗帜和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首要前提。 “普世价值”思潮反对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发展,在“普世价值”思潮的影响下,有些人将马克思主义指导视为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束缚,“远离马克思主义”被一些人视为学术研究的“正途”。事实上,正是因为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一些人才会走上邪路。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之所以会出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回潮,根本原因就是一些人主动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所以,要切实抵制“普世价值”思潮,就必须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将“马克思主义指导”制度化,将其同学科建设制度和人才培养制度紧密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融入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要科学研究和制定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制度,坚决摒弃简单量化标准,制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制度,使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指导真正落细落实。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