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必须创新。戚继光通过募兵改造军队,重组为队、哨的编制,以十二人为一小队,队长在前,火夫在后,小队左右各五人,左右第一人执长牌、藤牌,手持戚家刀,再后二人持狼筅。狼筅是戚继光发明的武器,以长竹上置铁刺,以防倭刀且可保护牌手。后面四人持长枪,每二人护一牌、筅手,后二人用短刀,以为长兵器的补充。最后一人为“火兵”,即后勤兵,以备小队军食。“火兵”能够学好武艺,达到精熟,则升为正兵。这种以小队为单位的作战方法,被称为鸳鸯阵法,对付倭寇极为有效。以四小队为一哨,便于部队的分合与机动作战。 此外戚继光还改革了战车、火炮,戚家军使用的虎蹲炮,不仅方便搬运,而且安全,火器成为戚家军使用的重要武器。后来戚继光守蓟镇,建空心敌台,里面即可存放火药。 在对军队的训练上,戚继光更重视军士的素质。他招募军士只招朴实的农民,而且告诫他们说:“凡你们本为立功名报效而集,兵是杀贼的东西,贼是杀百姓的东西,百姓们岂不是要你们的杀贼?设使你们果肯杀贼,守军法,不扰害他,如何不奉承你们?”他还说:“凡你们当兵之日,虽刮风下雨,袖手高坐,也少不得你一日三分。这银分毫都是官府征派你地方百姓办纳来的。你在家那个不是耕种的百姓,你肯思量在家种田时办纳的苦楚艰难,即当思量今日食银容易,又不用你耕种担作,养了一年,不过望你一二阵杀胜,你不肯杀贼保障他,养你何用?”(戚继光:《纪效新书》卷四《论兵紧要禁令篇第四》) 戚家军有严明的军纪,他率军驰援台州时,过乐清,遇雨如注,戚继光令军士立于雨中,地方百姓邀戚继光进屋中避雨,戚继光说:“千人露立,吾何忍也。”(《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一)遂不进百姓家,直至雨停,始入寺庙休整。在戚继光的严格要求和精心训练下,戚家军成为一支军纪严明战无不胜的军队。他调守蓟镇时,胡守仁带三千浙兵报到,正值大雨,浙兵排立郊外,从早至晚,在大雨中队形整齐,无一人不听从指挥,观者无不惊骇。 电视剧中对于戚继光变更祖制的艰难,突出了他所进行的军事改革所面临的阻力,戚继光坚持改革军制的主张不变,因为他深知这是强军的惟一途径。但是军事改革倘若没有政治改革的支持,也必然不能真正实现与持久。戚继光的军事改革得到了同为改革家的张居正支持,但是张居正推行的其实只是经济改革,并未触及政治体制的改革。 我从来不主张将戚继光表现为一个高、大、全的形象。戚继光虽然是一位英雄,但他也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他也有他的家庭生活,他的个性和喜怒哀乐。一般来说,编剧和导演在对人物艺术加工时很难摆脱英雄崇拜的影响,往往会将历史人物塑造得尽乎完美,但是艺术创作毕竟不是在写历史,而本剧的故事情节,大多依据了历史记载或者传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