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的夫人王氏,即剧中的王煜竹,一个出身将门,史记为“王万户”之女,嫁给戚继光后,能持家,且能与丈夫同甘共苦,但她性格刚强,处事或有独断,所以民间有戚继光惧内的传说。戚继光娶王氏为妻时在袭职后的第二年,所谓收缴兵器的情节,是剧作者所编造。戚继光晚年,王氏因反对戚继光娶沈氏而反目,将家产尽数带回娘家,致使戚继光病中竟无钱求医。 剧中的沈黛云,其原型即戚继光后娶的沈氏。剧作者将其与地方民间抗倭的商人结合描写,主要目的是为表现当时民众对于抗倭的支持,同时也插入了戚继光的爱情故事,为全剧增加了生动的色彩。 剧中还安排了一个戚继光处理舅舅的情节,这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事,戚继光为整顿军纪,对于违纪的舅父当众严厉惩治,晚上又向舅父赔礼。从此将士多有戒畏,军纪得到了整肃。而民间关于戚继光辕门斩子的故事,则改编为妻弟立功心切,违犯军纪被斩,故事不失生动波折,表现出戚继光维护军纪的决心。 剧中有戚继光入狱,王煜竹捕得白鹿,胡宗宪献白鹿的情节,也确有其事。见于《明史》卷二○五《胡宗宪传》,海寇王直被杀后,倭寇据岑港,明军久攻不下,“帝怒,尽夺诸将大猷等职,切让宗宪……宗宪失内援,见寇患未已,思自媚于上,会得白鹿于舟山献之,帝大悦,行告庙礼,厚赉银币。未几,复以白鹿献。”胡宗宪是一个悲剧人物,他因为攀附严嵩干儿子赵文华而得骤贵,最终也因严嵩倒台而受到牵连。剧中有意夸大了胡宗宪正面形象,胡宗宪其人在历史上本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但他在东南抗倭过程中的作用及对戚继光的支持是不能抹杀的。 历史剧对于人物的描写,切切不能脸谱化。即使如严嵩这样名列奸臣传的人物,其实作为内阁首辅,也必然承担抗倭的责任。与其说他是一个奸臣,不如说他是一位不正派的老谋深算的政治人物。剧中还成功塑造了一位杰出的抗倭英雄俞大猷。在东南沿海抗倭斗争中他是一位与戚继光齐名的英雄。史书中曾经将戚继光与俞大猷对比,说:“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勇过之。”(《明史》卷二一三《戚继光传》)所谓操行不如,主要是说戚继光与严党的胡宗宪,与张居正等权要的关系。至于说他守蓟镇时威势太过,有逾分之举也不足为怪,要知戚继光本是一个性情中人,据说蒙古三娘子再婚之时,他所送的厚礼多达数车,其中竟然有诸多进补的药物。但是那些细枝末节的事情,其实也没必要一定表现到剧中,历史正剧毕竟不是正史。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