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如何结出“苹果” “伪科学”论者试图将中国古代“理性科学”匮乏的原因归咎于社会生产方式:“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没有产生理性科学的基因。只有海洋国家才有产生理性科学的基因,就好比梨树上结不出苹果。”事实真是如此吗?让我们不妨看一看“梨树”上是怎样结出“苹果”的。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是科学产生、发展的基础和充要条件。其实,中国古代并不是单纯的农耕经济,也不是单纯的农耕社会。即使在农耕活动中,同样可以产生发达的古代科学。想必没人否认,中国古代天文学数千年来就被成功地用于农业生产,迄今仍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着农耕活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没有中国古代天文学,就没有辉煌的中国农耕文明,也就很难产生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是航海,中国古代天文学与航海不无紧密关系。古代中国不是海洋国家,但航海传统仍可谓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的中国人就已发明具有指向功能的“司南”。15世纪以前,中国的远洋航海和天文学领先于许多海洋国家,在这方面就连古希腊也望尘莫及。《吕氏春秋·听言篇》云:“夫流于海者,行之旬月,见似人者而喜矣。及其期年也,见其所尝见物于中国者而喜矣!”由此似可推论,先秦时期的人们已可在海上航行“期年”!另据南海考古报道,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于宋朝。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远洋航海历史之久、规模之大、海域之广、里程之长,是许多海洋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如此伟大的创举,如果没有丰富的天文航海知识和发达的科技手段作为支撑,无疑是不可想象的。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就出土过玉石制作的天文航海仪器“璇玑”,相当于近代广泛使用的天文航海仪器六分仪。据《汉书·艺文志》载,西汉时的导航占星书籍已有《海中星占验》等136卷。凡此种种,都是当时天文学发达的有力证据。 不仅如此,中国古代天文观测记录也是世界天文学史上最系统、最完整的资料。《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的日食。《汉书·五行志》所书公元前28年发现的太阳黑子,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太阳黑子的记载。《春秋》记载了公元前613年出现的彗星,是世界上最早对哈雷彗星的记录。哈雷在1682年发现该彗星时,我国已二十多次观察到这个彗星,并且都有准确记载。 在天文观测和代数学基础上,中国古人建立了独特的数理天文学理论,其中包括日月星辰运行、节气变化规律、日月食预报、独特的计算方法和精确的计算数据等。南北朝时期的何承天推算的一个朔望月与现代测值相比误差为十万分之一。祖冲之推算的一个回归年与现代测值相比误差为53秒。对于中国天文学取得的这些成就,不知坚持“梨树上结不出苹果”说的学者如何解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