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学评议 >

唯物史观与“新史学”的演进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东方论坛》2015年第4期 刘永祥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以往将“新史学”限定于20世纪初至“五四”前后的做法并不准确,实则,其与新历史考证学、马克思主义史学一齐构成民国时期中国史学的基本格局。新史学学者对唯物史观采取既接受又批评的态度,常以“经济史观”对其理论内核加以定位,并试图建构“综合史观”与之抗衡,从而实现理论体系的更新。此外,他们还依照各自的理解将唯物史观熔铸于史书编纂及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中。唯物史观对新史学的广泛影响说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壮大乃是源自理论体系的先进以及研究成绩的突出,是学术发展的逻辑结果,而非政治的产物。
    关 键 词:“新史学”/唯物史观/综合史观/历史编纂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世纪新史学典范的生成及影响研究”(14CZS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永祥(1984- ),男,山东寿光人,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学史。
     
    引子:“新史学”的演进与民国史学的格局
    由梁启超首倡的“新史学”,以鲜明的立场对两千年旧史展开激烈批判,以明确的论点提出了新史学的理论主张,即:主张在史观统摄下解释历史,并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坚持“求真”前提下的史学致用观,主张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崇尚系统性的大规模“著史”,并讲求史书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主张突破政治史范畴,描绘社会生活全貌,以“民史”取代“君史”;重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倡导跨学科的治史方法等,初步建构起与西方现代史学相接轨的理论范式。此后,如何建构新的史学话语体系,如何推进史学的科学化,就成为中国史家的共有目标和学术自觉,主要存在三大路径:一是,沿着新史学所开创的史学范式继续拓展、深化;二是,本着为学问而学问的精神致力于考证历史真相;三是,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兴起。新史学在民国时期的演进,首先表现在梁启超对原有史学体系的完善和深化,如对史料搜集、鉴别、考证的详细阐述,对进化史观和因果关系的修正,对史学功能的重新认识等。其次,大批学者沿着这一路径,在理论建设和具体研究两个方向同时展开,取得卓著成绩,如萧一山、张荫麟、吕思勉、杨鸿烈、周予同、周谷城、陆懋德、卫聚贤等。他们在思想渊源和研究领域方面颇为多元,但在史学宗旨上极为相近,均属新史学一脉,而大都受到梁启超的学术影响。
    就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而言,新史学无疑为新历史考证学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不仅大致扫清了可能来自传统史学的障碍,而且成为新历史考证学之所以“新”的重要条件,同时又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兴起培育了适宜的学术思想土壤。新史学与新历史考证学的区别较为明显,而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大的学术取向上保持一致,都以历史解释、史学致用、社会视野、科际整合以及历史编纂为主要元素,但二者之间又存在根本性差异,尤其在史观方面,前者始终未能跳出唯心的窠臼,逐渐走向相对主义,况且后者除在科学性上整整高出一个层次外,还具有极其鲜明的革命性。故而,以三大干流来概括民国时期史学的基本格局应更为妥当。当然,三者并非截然分途,而是紧密交织,共同推动中国史学的发展。基于上述认识,本文拟就唯物史观对新史学的广泛影响展开初步梳理,进一步说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壮大乃是源自理论体系的先进以及研究成绩的突出,是学术发展的逻辑结果,而非政治的产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