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我的有趣的发现:前面回顾端午起源中涉及的人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几乎都跟水有关。按照古人的想法,身体里阳气太盛的话,就要败火。什么东西对火最有作用?当然是水。所以,这些传说里的历史人物如屈原、伍子胥、曹娥、帝高辛氏子,大都拥有水神的性格,能够对五月的阳有所压制。当然大汉将军马援没有死于水,不过他的封号却是“伏波将军”。如果端午节有以水制火的逻辑在里面,那就跟阴阳五行的关系密切,这样一来,可以推断出这些端午传说产生的时间,不会早于阴阳五行思想流行的年代,也就是说,在阴阳五行思想还没有流行的时候,是不会有这些端午节传说的。这已经是战国的事情了。 再从字面上来看端午节。“端”就是“正”的意思,为什么不叫“正”而叫“端”?因为秦始皇姓“赢”名“政”,为了避讳,把“正”改成“端”,“正月”也会写成“端月”,司马迁《史记》中,“正月”都叫“端月”。《左传》里有“履端”一说,意即新年的开头,是年之始、月之始、日之始、时之始“四始”,秦汉时期就将正月初一称作“端日”。然而,秦始皇是公元前238年才亲政的,避他的名讳也不会早过这一时间,所以2500年历史从哪里来的,说不清楚。 事实上,我们可以更科学地去讨论端午节起源的可能时间。 竺可桢曾用科学的计算方法讨论《尚书·尧典》里面记载的星象位置。《尚书·尧典》中说,“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他指出,这段记载大约在殷末周初前后,跟当时的天象相对应,距今3000年以前。端午最根本的知识点根源于对夏至的认识。有了夏至的观念,也就慢慢有了夏至相关的习俗。所以往早说,端午起源应该在3000年以前就有了,而不是2500年以前。因为这个时候的传说里已经有历正,有春分秋分和冬至夏至。《左传》里记载“少皞”之世,凤鸟氏管历法,玄鸟氏管春分秋分,伯赵氏管冬至夏至,表明当时已经有夏至的存在了。 那为什么这里有了一个2500年?也许这跟《三国志·魏书·东夷传》里记载的朝鲜半岛的一个习俗有关。朝鲜半岛的老百姓在五月里下种,然后会祭鬼神,载歌载舞,彻夜饮酒。跳舞踏歌,十月农功毕,“亦复如之”。韩国学者认为他们的端午节起源于这个记载。这段中国典籍中的文字记载,时间大概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究竟这个2500年是如何得出来的,不得而知,但这个数字是非常不科学的。非要往前找的话,我们3000年前就有对于冬至夏至的认识了,可以推断当时出现相关的习俗。如果踏实地讨论,则应该是在秦以后,从汉代文化里面找端午节的起源。但不论从哪个立场来说,2500年都是站不住脚的。 这里面牵扯到东亚时间和东亚文化的根本问题,就是端午节的文化边界。 清朝最看重三个节日——端午、中秋和春节。古人讲究礼尚往来,这三节是送礼的大日子。日本将三月三和中元节也放进来,叫“五节供”。在古代,端午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节日,在中国流行最广,也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日本古代的惟宗公方著《本朝月令》,他对端午节的解释是这样的,“昔楚屈原为惠王以被放湘南,遂无所返征”,然后在某一日的亥时入汨罗淹死了,“其灵化而为鬼神,为天下做旱涝疫气之灾”。所以,五月初五到汨罗江祭祀屈原,划船扔粽子,是为了天下无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