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尧典》中“命羲叔,宅南交”的“南交”即指越南。汉武帝平南越,设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此后千余年实际上为中国郡县,一直用中国历法。可见,越南用中国历法的时间更早。 历法是皮,节日寄身于历法。东亚诸国都有端午习俗,正是有赖于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的传播。如果按照“谁发明创造的就是谁的主权”这一逻辑,这些节日当然都可以说是中国的。 不仅仅如此。韩国的韩医、日本的汉方医学,也都与中医中药有渊源关系。有这种渊源关系的还有文字,还有筷子,还有很多很多。我们理所当然都可以主张自己的文化主权。如果单纯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上想,那么筷子是我们的,面条是我们的,水稻是我们的,还有很多很多都是我们的。说够了“我们的”不妨自问一句,我们仅仅沿着这一思路走下去,是否有照顾到那些和我们在文化上有深厚渊源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立场? 2016年我同社科院叶涛先生一起去琉球群岛考察,当地有大量的“石敢当”。石敢当置于路冲之地,用来防备邪气冲击自家。这是流行中国全境的习俗,但今天全世界石敢当最集中的地方,居然是琉球群岛。有统计说,岛上有上万块石敢当。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琉球群岛辟邪不光用石敢当,还用了琉球传统的贝壳,还用刻了《南无妙法莲花经》的佛教木板,还有神道的符。在岛上,本地的贝壳、中国的石敢当、佛教的符以及日本神道的符,东亚各种辟邪的文化在这里并行不悖共同存在。这一次冲绳之行,这一点非常启发我。 现实的东亚文化就是这样一种重层的文化,不是排他性的。不同的文化完全是可以共存的。拿冲绳的田野调查作为一个基点,让我们来一起思考:应该如何认识这些源自中国但最终流行到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 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国家的边境并不是文化之边境。历史悠久的东亚文化圈,其边境远远大于后来的民族国家的边境。而这一地区共有的东亚文化,是我们东亚各国曾经在文化上血肉相连的历史记忆,是可以增进我们连带感的共同的文化财富。 站在世界文化史发展的高度看,世界上曾存在过的欧洲文明圈、伊斯兰文明圈、南亚佛教文明圈以及以中国为中心包括朝鲜半岛和日本在内的东亚地域文明圈,其涵盖范围都远远大于今天的国家边界,这些文明圈内部有许多长期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突破民族国家这一国际政治框架,正确运用好联合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度,把这一制度的力量转化为地域统合的促进因素,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课题。 中国是一个大国,我们在世界上地位越来越重要。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树立起一种文化信心,更应该有一种大国的胸怀。我们应当放弃用民族国家的边界来切割东亚共同拥有的文化的思路,而思考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文化财富。我们应当积极地继承它,发展它,因为这是未来东亚国家之间共同合作、共同生存、共同繁荣最宝贵的文化资源。 (作者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